作者:莊閔茜
亞太 | 碳管理 | 能源運輸建築.建築業碳排放占全球總量37%,而台灣2023年住商部門的碳排放占比則達20.66%,是邁向2050年淨零目標的關鍵領域。一起永續科技董事長薛煒立於27日ESG高峰會論壇指出,在節能、創能、儲能與控能4大策略中,透過節能與創能並行,不僅可同步降低碳排與電費,也能透過太陽能自發自用等減碳措施,將減排效益轉化為碳權,為企業開創新的收入來源。「建築碳權」創造新商機,為整建業務創造收益台灣2023年溫室氣體總排放量為278.63百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MtCO2e),能源、製造、運輸、農業等占比79.34%,剩下20.66%則是住商部門。根據第三期溫室氣體階段管制目標,2030年住商部門必須要減量35%,較2005年減少20.1百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除了透過公部門建築能效標誌推動、公有既有建築優先推動示範等措施,民間力量也是重點。薛煒立指出,如何將建築「一次性利潤」轉換成「長期現金流」,可以透過廣告、再生能源自發自用、碳權3方式,創造永續的收益來源。其中在一起永續科技已與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合作,在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材料中心外牆鋪設彩繪太陽能版,呈現彩色廣告又能發電。台灣老舊房屋多,都市更新業務包括重建、整建、維護。都更危老重建協會理事長楊謙柔表示,台灣建築老化問題嚴重,有40%是屋齡超過30年的老屋,建築碳排放高,若都更沒有沒有減碳思維,就只是創造更多碳排,錯過能源轉型機會,「其中碳權可成為都更的綠色貨幣,整建就是未來的商機跟契機。」對於建築業參與碳交易,環境部氣候變遷署組長蘇意筠指出,企業需先考量兩大問題:「為什麼要買」與「在哪裡買」,企業可能因法令要求、企業宣告或是客戶需求而做出不同決策,最終則需依需求選擇在國內碳交易平台或國外市場採購,「但首要之務仍是做好碳盤查,並盡其所能減量,力有未逮再採買碳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