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見雜誌 胡偉良近年來,台灣房地產市場在政府「打房」政策下,逐漸失去了過往的神壇地位。央行與行政機關強調房市投機過熱、資金過度集中於不動產,恐影響金融穩定與世代公平,因此一再祭出限貸、選擇性信用管制與集中度管制等措施。這些措施的確在表面上扭轉了民眾的購屋觀念,使得許多家庭從「買房必然致富」的心態,轉向更為保守,甚至選擇租屋。但問題在於,當政策過於嚴苛,對整體經濟結構的影響卻不可忽視。央行雖然一再強調,房地產業對國內經濟成長的貢獻並不大,但必須注意到,這種說法指的是「打房措施後的邊際貢獻」,而非該產業在 GDP 中的總體比重。若以台灣的經濟結構來看,營建工程業長期占 GDP 的 2.7%~3.3%,不動產業則占 6%~7%,合計約 9%~10%。這樣的比例雖不若製造業高達 30% 的規模,但絕對不是可以忽略的小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