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人怎麼看ESG指標?台灣產業如何從永續評比突圍?
投資人怎麼看ESG指標?台灣產業如何從永續評比突圍?
近年來,因為地緣政治、經濟貿易戰、通膨與匯差等因素,讓全球經濟變化多端。投資人需要從企業財報等資訊,洞察企業因應風險、永續發展的韌性是否足以因應國際情勢。永續評比及指數,已成為投資人衡量的關鍵。根據Grand View Research 2024年報告統計,全球ESG投資規模在2023年已突破25兆美元,預計2030年將達近80兆美元,年複合成長率約18.8%。道瓊永續指數(DJBIC)、MSCI ESG Ratings、Sustainalytics,這些指標不僅是投資人衡量企業風險與韌性的工具,更成為全球資金決定挹注到哪一區塊的指標。根據《Rate the Raters》報告,逾六成國際機構投資人會直接將ESG評比結果納入投資決策。永續評比已成為投資決策指標永續評比不只是作文比賽,更重要的是展現企業如何因應實際與潛在風險。企業的風險可能來自全球趨勢、產業動態,也來自自身營運,若能提前將ESG風險納入治理架構,並策略性透過盡職調查,提前預防或制定追蹤改善機制,在關鍵風險議題下定期揭露目標、指標甚至與財務連動的關係,才是吸引國內外投資人注資的關鍵。這兩年國際評比成為台灣企業競相爭逐的戰場,更看到企業的「永續考題」變化快速。一是更強調企業在治理的承諾有沒有中長期規劃,二為是否從碳議題的熱度上,轉向勞工與人權議題。這反映市場對「轉型真實度」與「社會價值」的關注升溫。台灣的公司治理評鑑也將於明(2026)年改制為「ESG永續評鑑」,並已在今年加入氣候(範疇三、內部碳定價)、員工重視與資安等新題組,意味著企業在本土與國際市場的「雙重壓力測試」正式展開。
« 1 ... 3 4 5 (6) 7 8 9 ... 1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