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時報 執業地政士王春木
台灣已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占比近20%,但令人憂心的是,許多長者仍困守老舊公寓,每日與無電梯的樓梯搏鬥,甚至將畢生積蓄緊握手中,只為留給子女。這種「愛之適足以害之」的現象,父母犧牲生活品質,子女卻未必感激,反而可能因財產分配引發紛爭。
■居住品質是晚年幸福的關鍵
高齡者最迫切的需求,莫過於安全、便利的居住環境。全台約56萬長者住在無電梯公寓,獨居或「老老照顧」者更面臨外出困難的風險。與其將資產凍結在不適老的房產中,不如及早規劃「銀髮安居」:換購有電梯、鄰近醫療與生活機能的住宅,或選擇結合照護服務的樂齡社區。這不僅是對健康的投資,更能維持自主尊嚴。
根據最新統計,全台約13.17%的長者住在無電梯公寓,相當於56萬人每日面臨「爬樓梯」的折磨。更令人擔憂的是,高齡者居住型態中,「獨居」占23.33%,「老老照顧」(即高齡夫妻或兄弟姐妹互相照顧)占12.36%。這些長者一旦行動不便,就可能因住宅環境不佳而被迫「自我囚禁」,甚至影響就醫與社交,加速健康惡化。
台北市的高齡化比例已達23.61%,是全台最高,但許多長輩仍住在四、五層樓的老舊公寓,每次出門都像是一場冒險。曾遇過一位80多歲的客戶,因膝蓋退化,整整三個月未下樓,直到子女強制帶他搬進電梯大樓,他才重獲自由。這正是典型的「有資產,卻無生活品質」的困境。
■破除「財產必傳子女」的迷思
林則徐曾言:「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在華人社會,「財產傳承」向來被視為天經地義的愛,但與其將財富留給未必需要的下一代,不如用於自身晚年。例如,透過「以房養老」貸款或信託,將不動產轉化為穩定現金流;或預留醫療與長照資金,避免拖累子女。財產自主的意義,在於讓長者擁有選擇權,而非被動等待子女安排。
■理性規劃,活出第三人生
50歲後就應思考「居住轉型」,評估體能衰退後的住宅需求。通用設計、智慧化設備、社區支持網絡,都是高齡宅的必備條件。更重要的是,放下「全部留給孩子」的執念,與其留下房產引發爭端,不如用資源打造舒適晚年。台灣的高齡化浪潮不可逆,但我們能改變的是「如何老得更好」。與其把房產視為「必須傳給子女的遺產」,不如視為「讓自己活得自在的資源」。當長輩能安心養老,子女才能真正無後顧之憂地打拚,這或許才是最好的傳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