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記者廖珮君
金管會副主委莊琇媛昨(11)日表示,詐騙已從過去人際接觸演變為跨境、AI變音等「無差異攻擊」,防詐必須結合科技、員工專業、客戶教育與跨業合作等四大面向,並呼籲民眾體諒銀行關懷提問的用意,共同降低案件與金額。
莊琇媛昨日出席經濟日報、華南銀行共同舉辦「金融守護論壇—全面阻詐 打造科技智能防護網」。她提到,詐騙並非新興產業,過去如「金光黨」必須面對面接觸行騙,隨網路與疫情推動線上服務普及,詐騙訊息可瞬間跨境傳播,AI技術甚至能在數秒內偽造聲音,讓受害人誤信親友來電,「這是非常令人擔憂的情況」。
莊琇媛說,政府自2012年啟動打詐綱領,2024年再推出「打詐新四法」,包括《防制詐騙危害條例》與《洗錢防制法》等。
金管會則負責防詐統籌,從認識客戶(KYC)、交易控管、臨櫃關懷到跨部門合作,持續精進防詐機制。今年初金管會主委彭金隆提出「科技、精準、協力、臨櫃、責任」五大阻詐面向,並要求各金融機構設立防詐主管,強化社會責任。
她肯定華南銀行以「雷神智能防護網」結合AI技術,並從科技創新、員工專業、客戶教育與跨業合作四面向強化防詐能力。
不過,她坦言,部分民眾仍對銀行關懷提問感到不耐,曾有官員抱怨設定給家人轉帳卻被盤問多時,「我替行員叫屈,但也理解民眾感受」,因此員工教育與判斷需持續升級,避免過度干擾正常交易。
莊琇媛說,金管會推出灰名單與跨行照會機制,旨在防堵詐騙集團利用約定轉帳漏洞,但若客戶能提出合理證明,應降低盤問強度;但對不易辨識情況,如長者以孫子帳戶設定網銀,銀行仍須加強詢問,以免遭詐騙集團利用,造成鉅額損失。
她強調,詐騙集團已企業化經營,會為詐騙編造看似合理的理由,因此防詐必須依靠科技與專業並行。她呼籲,當銀行員進行身分確認或多問幾句時,民眾應理解這是為守護資產。
莊琇媛認為,防詐是一場全民戰役,需司法、檢調與金融機構建立資訊共享機制,將最新詐騙手法轉化為銀行內控流程,「只有不斷精進,才能降低台灣詐騙案件與金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