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確定土地分區與對應的法定建蔽率、容積率,掌握開發上限,再評估角地、開放空間獎勵等加分項與各類限制條件,檢核高度、退縮、消防與車位等硬性規範。之後建立初步量體模型,考慮公共空間與結構折減,得到實際可用面積。最後回到市場與居住需求,優化動線、採光、通風及產品定位,將複雜法規轉化為兼顧合規與市場價值的可行方案。
🏙️ 一次搞懂「建蔽率、容積率」:計算公式、實務範例、查詢攻略與購屋/開發決策全指南(2025版)
適用對象:預售/中古買屋族、自地自建、危老/都更參與者、小型開發與代銷企劃
📚 目錄
- 🌟 引言:為什麼每個買屋與開發決策都繞不開建蔽率與容積率?
- 🏁 基本概念與法規目的(快速搞懂二者差異)
- 🏠 建蔽率是什麼?定義、計算與平面配置思維
- 🏗️ 容積率是什麼?定義、計算與立體開發策略
- 🧮 對照速查表:建蔽率 vs 容積率(含常見誤解)
- 🗺️ 土地使用分區與常見管制值概覽(都市/非都市)
- 🔎 查詢流程:如何查你手上的地/屋能蓋多「寬」多「高」
- 🧰 三步驟快速估算模板(買屋/自地自建/小建商)
- 🧪 實務情境試算:小基地、大基地、角地三案例
- ♻️ 老屋重建與容積獎勵概念(時程型遞減、審議要點)
- 🏛️ 設計關鍵:棟距、日照、退縮、免計容積空間
- ❓ 常見QA:十個你最容易搞混的問題
- 💡 觀點與建議:購屋檢核與投資思維清單
- ✅ 結論:把複雜變簡單的決策路徑
🌟 引言:為什麼每個買屋與開發決策都繞不開建蔽率與容積率?
背景| 都市過度發展會帶來擁擠、交通與公共設施不足。為控管密度、維持居住品質,法規以**建蔽率(平面覆蓋)與容積率(立體容量)**作為兩把尺。
分析| 同一塊基地,因分區規定不同,**房子可蓋的「一層面積」與「總樓地板面積」**差很大,直接影響房型、棟距、採光與價格。
結論| 無論你買預售或中古、自地自建或參與危老都更,先算建蔽率與容積率,才能看懂產品規劃是否合理、價格是否反映土地「能量」。
🏁 基本概念與法規目的(快速搞懂二者差異)
背景| 建蔽率與容積率常被一起提,但角色不同。
分析|
- 建蔽率(BCR):基地上「一層最多能蓋多滿」的比例(平面管制)。
- 容積率(FAR):基地上「總共能蓋多少樓地板面積」的比例(立體管制)。
- 政策目的:保留開放空間、維持棟距與日照通風、控制人口密度、平衡公共設施負荷、塑造都市景觀。
結論| 建蔽率決定「寬度/占地」;容積率決定「高度/總量」。兩者配合,才形成現代城市的量體邏輯。
🏠 建蔽率是什麼?定義、計算與平面配置思維
背景| 建蔽率又稱建築密度、建築覆蓋率。
分析|
- 公式:
- 建蔽率(%)= 建築面積 ÷ 基地面積
- 常用換算:建築面積 = 建蔽率 × 基地面積
- 直覺理解:建蔽率越低,保留下來的空地越多,可做前庭後院、車位、休憩空間、雨水滯洪、綠化等。
- 實務啟示:
- 小基地若建蔽率很低,單層可用面積有限,室內動線與車道安排需更精準。
- 大基地即使建蔽率高,總開放空間仍可能可觀,公設尺度與社區感反而更好。
結論| 建蔽率不是越低越好、也不是越高越好;要看基地規模、產品定位與環境設計目標。
範例
- 基地 200 坪,建蔽率 50% → 一層最多 100 坪;其餘 100 坪可規劃花園、水池、中庭、車道等。
- 買屋檢核:若重視社區綠地與通風採光,先看基地面積,再看建蔽率是否能支持你要的公共空間尺度。
🏗️ 容積率是什麼?定義、計算與立體開發策略
背景| 容積率管制的是基地的「總建築容量」。
分析|
- 公式:
- 容積率(%)= 總樓地板面積 ÷ 基地面積
- 常用換算:總樓地板面積 = 容積率 × 基地面積
- 與建蔽率關係:在同一容積率下,建蔽率越小 → 每層越小 → 理論上層數可更多(仍需符合法規之高度、退縮、日照、結構與消防等管制)。
- 規劃策略:
- 同一容積,可選擇「矮胖型」(高建蔽、低樓層)或「瘦高型」(低建蔽、高樓層)。
- 實務上還要同時考量:日照退縮、臨路寬度相關高度限制、車位與機械設備空間、結構安全與耐震設計、鄰房影響等。
結論| 容積率決定「總量」,如何分配到每層是建築設計的功力;法規只是邊界,優秀的配置能換來更舒適的生活感。
範例
- 基地 200 坪、容積率 200%、建蔽率 50%
- 1 樓上限 100 坪(因建蔽)
- 總樓地板面積上限 400 坪(因容積)
- 理論層數上限 ≈ 400 ÷ 100 = 4 層(實際仍受高度、退縮、結構等限制)
📐 對照速查表:建蔽率 vs 容積率(含常見誤解)
項目 | 建蔽率(BCR) | 容積率(FAR) |
含意 | 平面土地管制 | 立體建築容量管制 |
公式 | 建築面積 ÷ 基地面積 | 總樓層面積 ÷ 基地面積 |
白話 | 一層能蓋多滿 | 總共能蓋多少坪 |
比例高 | 公開空地較少、單層室內較大 | 樓地板總量較大、層數可多 |
比例低 | 公開空地較多、棟距與綠化佳 | 樓地板總量較小、層數相對少 |
常見誤解 | 「越低越好」或「越高越好」都不一定,需看基地大小與產品策略 | 「越高越好」不一定,結構安全、基地承載、日照退縮與高度管制同樣重要 |
🗺️ 土地使用分區與常見管制值概覽(都市/非都市)
背景| 建蔽率與容積率依土地使用分區與各縣市細部計畫而異。
分析| 下表為常見參考範圍,實務以所在地最新公告為準(不同城市/計畫區會有差):
✅ 提醒:以下為常見值,實際以地方政府公告與核准圖則為準。
非都市土地(示意常見值)
使用地類別 | 建蔽率(常見) | 容積率(常見) | 說明 |
甲種建築用地 | 60% | 240% | 多作一般住商用途 |
乙種建築用地 | 60% | 240% | 結構類似甲建,細節依區域而異 |
丙種建築用地 | 40% | 240% | 建蔽較低、開放空間相對大 |
丁種建築用地 | 70% | 160%(部分地區較嚴) | 偏住商混合,環境敏感區常更嚴 |
窯業用地 | 60% | 300% | 產業/窯業相關 |
交通/遊憩/殯葬 | 40% | 120% | 依個案及主管機關審認 |
特定目的事業用地 | 60% | 180% | 須依特定事業計畫規定 |
都市土地
- 視分區(住一、住二、住三、商業區、工業區等)與細部計畫另定,差異極大。
- 高強度分區(如商業區、部分住三)常見較高容積,但多伴隨高度、日照退縮、開放空間等配套要求。
結論| 先辨識土地分區與所在地計畫書,再讀懂特定區域的加減條件(如角地、臨大路、代為提供公共設施等),才能正確估算。
🔎 查詢流程:如何查你手上的地/屋能蓋多「寬」多「高」
背景| 不同縣市系統不一,流程精神一致。
分析|
- 辨識土地基本資料:地段地號、面積、分區、使用地類別。
- 查建蔽率/容積率:依所在地之都市計畫書或非都市使用管制規則查表。
- 檢核加減項:角地、臨大路、基地規模、開放空間提供、停車量體、公共設施捐贈、設計評估與標章等可能加分/限制。
- 閱讀其他強制性規定:
- 高度管制(常與臨路寬度、航高、景觀視廊等相關)
- 日照退縮(住區常見)
- 消防車道、出入口、避難層
- 車位法定量與坡道/機械車位空間
- 結構耐震與施工性
- 建立估算草圖:先以矩形量體粗抓層數與單層面積,再納入退縮與設備層。
結論| **「分區→基準值→加減項→其他管制→草模試算」**是穩定可靠的估算路徑。
🧰 三步驟快速估算模板(買屋/自地自建/小建商)
背景| 早期評估不必一次做到最精,先抓量體級距。
分析|
Step 1|抓基準值
- 取得建蔽率、容積率基準(%)與基地面積(坪/㎡)。
Step 2|兩條線同算
- 單層上限=建蔽率 × 基地面積
- 總樓地板上限=容積率 × 基地面積
Step 3|粗估層數與產品
- 理論層數≈(總樓地板上限)÷(單層上限)
- 再用 0.85~0.92 的效率折減(公設、梯廳、設備、退縮、結構、管井等),得到可售或可用面積區間。
結論| 先估「上限→折減→市場化產品」,之後再讓專業設計深化。
🧪 實務情境試算:小基地、大基地、角地三案例
🚨 以下為示意邏輯,實務仍以所在地規定與專業設計為準。
案例A|小基地(120坪)
- 建蔽率 40%,容積率 200%
- 單層上限:48坪;總樓地板上限:240坪
- 理論層數≈ 240 ÷ 48=5 層
- 若做電梯華廈:單層 2~3 戶,需留坡道/機械車位空間,效率折減後可售坪數可能落在 200 坪上下。
結論:小基地建蔽率低 → 單層緊湊,車位與動線是關鍵瓶頸。
案例B|大基地(1,000坪)
- 建蔽率 60%,容積率 240%
- 單層上限:600坪;總樓地板上限:2,400坪
- 理論規劃:可做多棟配置,留大中庭與環狀車道,社區尺度感強。
結論:面積夠大,即使建蔽率高,公共開放空間仍能做出氣度。
案例C|角地(500坪)
- 假設角地或臨寬路有加分條件(以當地規定為準)
- 建蔽率 50%,容積率 200% → 單層 250 坪、總量 1,000 坪
- 規劃策略:轉角退縮做開放空間與門廳展示,量體「瘦身」換取立面與動線質感。
結論:角地善用退縮與街角開放空間,產品溢價常高於生硬把量體塞滿。
♻️ 老屋重建與容積獎勵概念(時程型遞減、審議要點)
背景| 為促進老舊建築更新,制度常設期限性、遞減式容積獎勵,並搭配規模、耐震、綠建築等加分項。
分析|
- 一般要件:位於都市計畫區、合法建物、未具文資身份,且符合危險/老舊判定。
- 獎勵機制:基礎時程獎勵 + 規模獎勵 + 設計/性能標章獎勵(如耐震、智慧、綠建築、無障礙等);合計有總上限。
- 核心提醒:規劃時程越早、整合效率越高、公共性越明確,審議通過率與可得獎勵通常越好。
結論| 不追逐單一「高%數」,而是用最小不確定成本換取足夠的量體提升;落地關鍵在時程、整合、設計品質與與鄰里溝通。
🏛️ 設計關鍵:棟距、日照、退縮、免計容積空間
背景| 就算建蔽與容積都算對,設計仍可能卡在其他規範。
分析|
- 棟距與日照退縮:影響立面後退與窗戶開口,住區更敏感。
- 臨路高度與視覺走廊:高度常與臨路寬度、有無景觀/航高控制相關。
- 消防疏散/車道:影響騎樓、出入口、消防車迴轉半徑、避難層配置。
- 免計容積空間(依地區規定):部分公共設施、機電設備空間、地下層、停車空間等可能全免或部分免計;規劃得宜可提升使用效益。
結論| 量體不是只靠算式,還要靠「退縮、動線、設備」的組合拳,這也是優質社區與普通產品的分水嶺。
❓ 常見QA:十個你最容易搞混的問題
- 建蔽率越低越好嗎?
不一定。小基地建蔽太低會讓一層太小,動線與車位難做;大基地即使建蔽高仍能留大中庭。看基地規模與產品策略。 - 容積率越高越好嗎?
不一定。容積高但受高度、退縮、結構與市場需求約束,不是每一分容積都能有效變現。 - 理論層數=容積÷建蔽就完事?
只是初估。實際還有高度管制、日照退縮、消防、車位與結構限制。 - 買中古屋要看建蔽/容積嗎?
要。牽涉到未來重建可能性與社區公共空間品質;也影響管理費與保值性。 - 預售案廣告強調大公設、花園很美=建蔽一定很低?
不必然。可能是大基地或巧妙運用退縮與免計容積空間。看基地面積+配置圖才準。 - 角地一定比較好開發?
條件常較優,但也有更嚴的轉角視距、退縮、動線要求;要整體平衡。 - 免計容積項目一定全部免?
各地定義不同,部分項目有上限或但書。以實際審認為準。 - 危老容積獎勵有固定%數?
常見為期限性、遞減式搭配總上限;請以當期規定規畫。 - 容積用不完可以留著嗎?
容積是「上限」不是「權利金條碼」,設計用不到就不存在;另有特定情境之容積移轉制度,須依規定辦理。 - 建蔽、容積與房價關係?
高容積地常有較高可開發總量,有利攤提土地成本;但若配套要求高、效率差,單價未必低。市場端仍看地段供需與產品力。
💡 觀點與建議:購屋檢核與投資思維清單
背景| 數字是起點,居住體驗與資本效率才是終點。
分析|
- 買屋族:
- 看基地面積與建蔽率,推估公共空間與棟距感受。
- 查容積率與高度/退縮,判斷量體是否「硬塞」。
- 對照平面圖:大面寬採光、多面採光角間、戶戶雙面開窗,比比皆是關鍵。
- 自地自建:
- 先跑兩條線(單層上限/總量上限)做量體草模。
- 設計階段提早鎖定車位解法與免計容積空間,避免後期打掉重練。
- 做時程規劃把可申請的獎勵與審議門檻一次盤點。
- 小型開發/投資(輕帶入投資觀點):
- 用容積效益看土地單價:不是比誰容積高,而是比誰有效可售面積高。
- 角地/臨寬路若能換到更好展示面與動線,願意做退縮,單價溢價常可回收。
- 把**設計效率(淨效)**當成毛利的一部分:同容積、不同配置,利差可能高達兩位數百分點。
結論| 建蔽×容積×設計效率×市場定位=產品競爭力的乘法;任何一項掉鍊子,整體都被拖累。
✅ 結論:把複雜變簡單的決策路徑
背景|
都市計畫與建築法規涵蓋分區管制、建蔽率、容積率、高度限制、退縮規範、消防車道、停車位配置等,規範繁多、細節瑣碎,常讓初學者或業主覺得「霧煞煞」。
分析|
Step 1|確認分區
查閱都市計畫分區(住一、住二、商業區、工業區等)
確認該分區的法定建蔽率與容積率基準
Step 2|盤點加減項
加分項:角地加成、開放空間獎勵、綠建築/智慧建築標章、都更獎勵
扣分項:古蹟保護範圍、環境影響評估、法定保留區域
Step 3|檢核硬性條件
高度限制(航空高度管制、都市景觀管制)
退縮規範(人行道、日照間距)
消防安全(消防車迴轉半徑、緊急通道)
車位需求(法定停車位計算、坡道配置)
Step 4|建立量體草模與效率折減
將容積率轉換成可用的建築量體
考慮結構牆厚、公共空間占比(電梯、梯間、管道間)
折減後得到可銷售或使用的淨面積
Step 5|回到居住與市場面
動線:平面格局是否順暢
採光與通風:影響居住品質與市場價值
產品定位:坪數組合、單位數量、銷售單價策略
口訣|
建蔽看寬、容積看高;退縮看光、效率看利
建蔽率決定建築「占地寬度」
容積率決定建築「總高度量體」
退縮影響採光、視野與鄰棟距離
效率關乎坪效與獲利空間
這套流程的核心精神,是用簡單明確的判斷順序,把零散的法規條文轉換成可以直接落地的設計與開發決策。先鎖定法定上限,再透過加減項與硬性條件檢核,確保方案合法可行;最後回到市場與使用者需求,優化動線、採光、通風與產品定位。如此一來,法規不再是限制,而是引導你在既定框架內,找出最有價值、最符合市場的建築解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