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個縣市人比較多,這項數據比戶籍人口統計更準

作者:城市浪人
近來隨著最新的全台22縣市戶籍人口統計出爐,結果出現了大批的「脫北潮」,讓台北市是否沒落成為話題。但其實,有一份不被重視的數據更能彰顯一座城市繁華或沒落。

2023年11月,內政部睽違三年,再度發布「電信信令人口統計」,並首度公開縣市別「日夜通勤起訖矩陣」。這份數據不只是冷冰冰的數字,更是一面照見台灣城市運作的鏡子。它揭露了戶籍人口看不見的真實:白天誰湧入,夜裡誰離開;哪些城市是「白天的舞台」,哪些則是「夜晚的家園」。

報告顯示,台北市白天人口比夜晚多出65萬2135人,其中超過1/4來自新北市;反觀新北市,白天卻少了近60萬人,成為全台最大的白天淨外流城市。桃園的夜間停留人口近年持續攀升,排名更躍升至全國第四,印證「住在桃園、通勤雙北」的趨勢。這些數據,都在重新改寫台灣都會圈的新版圖。

什麼是「信令人口」?戶籍人口之外的另一個真實

「電信信令人口統計」源自電信業者在網路連線過程中產生的匿名數據。透過演算法比對,可以推估出個體在不同時段的主要活動地點。內政部指出,這項統計每半年公布一次,最新一次公布的資料期為 2023年11月。

其包含三項核心指標。一、日間活動人口:白天最常出現的位置,近似於工作與日常活動熱點。二、夜間停留人口:夜間最常出現的位置,近似於實際居住地。三、特定區域旅次:觀察平日與假日下午2–4點的移動量,常用來分析觀光與旅遊人潮。

和「戶籍人口」相比,信令人口更能呈現人們「實際在哪裡生活與工作」。戶籍地能決定投票權與稅收,但未必能反映交通負荷、急診量能或社宅需求。內政部也提醒,部分夜間經濟活躍的地區(如科學園區、機場)可能造成誤差,因此解讀必須搭配在地知識。

換句話說,戶籍人口告訴我們「人在法律上屬於哪裡」,信令人口則回答「人在現實裡待在哪裡」。

雙北、台中、桃園常住人口多於戶籍人口

從六都來看,信令數據勾勒出截然不同的城市分工。以台北市來說,白天人口比夜晚多65萬2135人(+24.97%),是全台最大的白天淨流入城市。其中25.23%的白天人口來自新北,另有2.02%來自桃園、1.42%來自基隆。台北的白天,就像一個磁場,把北台灣的人潮吸納進來。

至於新北市,白天比夜晚少59萬7247人(-13.83%),凸顯其「居住大本營」的角色。換言之,新北是白天「送人出去」、夜晚「迎人回來」的城市。而桃園市,夜間停留人口達258萬2724人,比2020年同期增加3萬8488人,夜間人口排名升至全台第四。日夜差僅3萬6626人(+1.42%),顯示桃園是典型的「睡城+衛星城市」。

而中部的台中市,夜間停留305萬2296 人,全台第2;白天較夜間少8447人(-0.28%)。顯見台中屬於「職住平衡」的城市,內部供需大致自洽。而南台灣的高雄市、台南市,白天相對夜晚分別僅多5667人(+0.22%)與多8537人(+0.48%)。顯見南二都幾乎沒有跨市通勤壓力,日夜差極小,屬於「圈內自足」。

如果從夜間停留總量排名觀察:新北(431萬8830人)最高,台中(305萬2296人)第2,台北(261萬1290人)第 3,桃園則憑藉人口紅利與房價優勢,首度擠進第四。這些變化,映射了後疫情時代「往外住、往內工作」的新型態。以及此四都常住人口多於設籍人口的真貌。

從信令人口看出縣市之間的共生關係

進一步來說,雙北是白天與夜晚的一體兩面。也就是說,台北白天爆量、新北夜晚承載,已是雙北的「老戲碼」。每四位在台北工作的白天人口,就有一人來自新北。這意味著,僅靠戶籍人口統計,將嚴重低估台北在白天的醫療、交通與環境維護負擔;同時也會忽視新北夜間與周末在教育、托育與社福上的龐大需求。

至於夜間人口高居全台第二的台中,白天外流幅度卻僅0.28%。反映出中部都會區職住相對平衡,通勤圈主要集中在市區內部,治理挑戰更集中於交通分流與產業轉型。不過,台中的信令人口高於戶籍人口,也代表為數不少的外地人在台中租房生活工作。

另外,高雄、台南日夜差都小於1%,代表其經濟活動大多圈內完成。長遠來看,南二都更該關注的不是跨縣通勤,而是老城更新、港區轉型與新興產業的承接。

其次,根據午後旅次數據顯示,苗栗南庄、泰安、新竹北埔、尖石、屏東霧台等地,假日旅次量比平日高出一倍以上。這對地方政府是一大挑戰,即如何在短時間調度警力、交通與停車空間,考驗治理彈性。

總之,信令人口給了地方政府幾個重要提醒,包括

一、財政與跨域治理

戶籍是稅收與移轉支付的依據,但白天服務需求卻由日間活動人口決定。台北白天多出65萬人,卻沒有相對應的稅收,導致「白天用量多、夜晚貢獻少」的落差。這凸顯跨域財政調整的必要。

二、社宅與學校設址

夜間人口更貼近「實際居住」。桃園夜間人口上升,意味著新學校與社宅的需求迫切;相反,台北若要增加夜間留居,則需強化都市更新與職住混融。

三、交通與警消布署

龐大的跨市通勤應反映在捷運班距、公車路網與高速公路管理上。觀光型旅次更需靈活配置警消與救護資源。

四、城市品牌與夜間經濟

部分地區因夜班產業,使夜間不完全等同於居住。這同時揭示夜間經濟的潛力,科學園區、機場與港口周邊,或許能發展24小時城市服務。

而關於台北的「白天城市」型,與新北「夜晚城市」型。白天型的城市就需要強化醫療急診與救護布署,必須考慮大量非戶籍人口。捷運與公車運能設計,也需針對新北進入的龐大人潮調整。市容維護與環境承載,應依日間人口動態分級管理。

相對而言,像新北、桃園這種夜晚城市,包括校務與托育配置,就需貼合夜間人口聚集區。而社區醫療與長照,也應鎖定高齡人口集中地帶。社宅與交通銜接,應依夜間人口增長區域優先布局。

城市治理需從「戶籍地」思維轉變為「生活地」

「電信信令人口」讓我們看到了一個不同於戶籍的人口真相。台灣的都市治理必須走出傳統的「戶籍導向」,轉向「活動與停留導向」。唯有如此,才能避免資源錯配,有人多卻少配、有人少卻多配。城市政策必須跟著人潮走,因為那才是真正的生活所在。

哪個縣市人比較多,這項數據比戶籍人口統計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