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屏東綠能奇蹟:RE100背後的成功秘訣與農業新契機

屏東綠能奇蹟:RE100背後的成功經驗與挑戰

這篇文章探討了屏東縣如何成功達成民生綠電RE100的里程碑,成為台灣綠色能源的領航者。文章指出,這項成就歸功於縣府將綠能發展與土地活化結合,優先利用地層下陷區、廢棄砂石坑等不適耕地來設置光電設施,實現**「劣地變綠金」**的策略。

此外,屏東模式也仰賴跨域整合公私協力,以及產學合作,為在地創造就業機會並培養專業人才。文章同時也探討了綠電發展所帶來的爭議,例如與農業的土地利用衝突,但透過實地採訪發現,許多農民認為光電能帶來穩定的額外收入,實現農業與綠電的共存

總結來說,屏東的經驗證明,綠能發展不僅能達成環保目標,更能與地方經濟和社會民生相結合,為台灣的永續發展提供寶貴的借鏡。

目錄

  • 前言:屏東,台灣綠電的領航者
  • 🏆 屏東的里程碑:如何達成RE100民生綠電目標?
    • 歷史的伏筆:從「養水種電」到綠能先驅
    • 數據的力量:1GW併網容量的背後意義
  • 💡 屏東模式:四大關鍵策略深度解析
    • 策略一:活化土地,劣地變綠金
    • 策略二:跨域整合,公私協力
    • 策略三:產學合作,在地深耕
    • 策略四:以人為本,回應SDGs永續目標
  • 🌾 綠電與農業的共存:衝突與協調
    • 來自民團的質疑:「不種農改種電」?
    • 實地探訪:農民的真實心聲
  • 🏡 觀點與建議:綠能發展與不動產投資的新連結
  • 結論:屏東經驗,台灣綠色轉型的重要借鏡

前言:屏東,台灣綠電的領航者

在台灣的綠色能源版圖上,屏東縣無疑是走在最前端的領航者。2022年8月9日,屏東縣政府宣布再生能源併網容量正式達成1GW目標,成為全國第一個達到民生綠電RE100(Renewable Energy 100%)的縣市。這一成就不僅讓屏東在台灣獨佔鰲頭,更在全球RE100再生能源城市與區域聯盟中,以其龐大的人口與土地規模,樹立了新的標竿。

屏東的成功並非偶然。這背後是長達數十年的政策耕耘,以及縣府團隊、地方鄉鎮、公私部門的齊心協力。然而,在光鮮亮麗的成就背後,綠能發展與傳統農業、土地利用之間的衝突與協調,也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本文將帶您深入解析屏東模式的成功秘訣,並探討其在農業與地方發展上帶來的機會與挑戰。


🏆 屏東的里程碑:如何達成RE100民生綠電目標?

屏東的RE100成就,是多年積累的結果。從早期對抗天災的自救方案,到後來的法規鬆綁與政策推動,每一步都奠定了今日成功的基礎。

歷史的伏筆:從「養水種電」到綠能先驅

早在1998年,時任屏東縣議員的潘孟安就已提出利用落山風發展風力發電的構想,但當時苦無法源依據。直到2009年,時任立委的他推動**《再生能源發展條例》立法,才為綠電發展開啟了法律大門。同年莫拉克風災重創屏東,許多農田與漁塭因淹水而無法耕作,這場天災反而促使縣府思考如何活化這些不利耕作的劣地**,並將其轉變為光電設施,開啟了**「養水種電」**計畫,為屏東的綠能之路奠定基石。

數據的力量:1GW併網容量的背後意義

屏東縣的1GW再生能源併網容量,包含了太陽能、風力、沼氣等多元發電設施。根據台電公司的用電統計,住宅民生用電佔屏東總用電量的33%,是最高比例。而這1GW的發電量,恰好可以滿足屏東縣在白天尖峰時段的家庭用電需求,這就是**「民生綠電RE100」**的意義所在。這項成就不僅有效舒緩了電力供應的壓力,也讓屏東在面對全球極端氣候帶來的熱浪時,能夠擁有更穩定的電力來源。


💡 屏東模式:四大關鍵策略深度解析

屏東縣能從一個農業大縣,成功轉型為綠能領航者,其背後的策略值得其他城市借鏡。

策略一:活化土地,劣地變綠金

屏東模式最核心的理念,便是將綠能開發與土地再利用結合。縣府優先劃設太陽光電專區,利用不適宜耕作的地層下陷區盜採砂石坑,甚至掩埋場公墓,將這些閒置或廢棄的空間轉化為光電場域,不僅解決了土地問題,也創造了新的經濟價值。例如,高樹鄉的太陽光電示範區就是將盜採砂石坑成功轉型為光電廠的典範,並獲得國際認可。

活化場域

成功案例

主要效益

地層下陷區

東港、林邊、佳冬等地

活化不適耕地,創造光電收益

盜採砂石坑

高樹太陽光電示範區

改善環境,並將廢地轉為綠能基地

閒置空間

大武丁滯洪池、大響營堤防

創造發電收入,提升公部門自主財源

廢棄設施

掩埋場、公墓

綠化環境,並轉型為光電設施

策略二:跨域整合,公私協力

屏東縣政府成立的綠能專案辦公室,跳脫了傳統單一局處的業務思維,採跨部會、跨局處的整合模式。他們與經濟部、台電公司等中央部會建立協調平台,並與光電廠商、民眾三方合作,以**「零預算」模式**推動專案。這種公私協力的方式,不僅加速了審核流程,也讓資源能夠被更有效地利用。

策略三:產學合作,在地深耕

為了讓綠能產業在屏東扎根,縣府積極輔導業者在當地設立辦公室,並鼓勵他們與屏東高工、屏東大學等多間學校進行產學合作。這不僅為綠能產業培養了在地人才,也為屏東學子創造了「鮭魚返鄉」的就業機會,解決了地方人才外流的問題。

策略四:以人為本,回應SDGs永續目標

屏東的綠能發展,始終圍繞著「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縣府利用售電回饋金,將太陽光電結合校園風雨球場,在提供學生遮陽避雨的運動空間時,也解決了學校興建經費不足的問題。這些案例,正有效呼應了聯合國永續發展17項指標(SDGs),特別是SDG7(永續能源),展現了屏東縣在能源轉型道路上的企圖心。


🌾 綠電與農業的共存:衝突與協調

儘管屏東在綠電發展上成就斐然,但過程中也面臨「不種農改種電」的質疑聲浪。

來自民團的質疑

部分環保團體與農民擔心,綠電業者為了追求效益,可能會圈租肥沃的農地來設置光電板,導致農地排擠效應,影響糧食生產。這也讓「種電」與「種田」的關係,成為一個難解的習題。

實地探訪:農民的真實心聲

然而,深入屏東實地採訪,卻聽到了不同的聲音。許多農民,特別是年紀較大或勞力不足者,坦言綠電為他們的生活帶來了新的保障。

  • 穩定收入: 蓮霧農林俊仁將一半土地改種綠電後,每月有固定租金收入,即使颱風來襲也不用擔心血本無歸。這種「不用完全看天吃飯」的模式,大幅降低了務農的風險。
  • 農業與光電共存: 白玉苦瓜農吳聲銘的例子證明了「光電是可以跟農業共存」的。他將部分土地設置光電板,仍保留部分土地繼續耕作,不僅多了一筆收入,也讓他在年紀大了、體力不濟時,仍能維持穩定的生活。

這顯示,對於許多農民來說,光電並非對立面,而是一種「多一筆收入」的選擇,也是他們保障老年生活、甚至鼓勵鮭魚返鄉的一種方式。


🏡 觀點與建議:綠能發展與不動產投資的新連結

從不動產投資的角度來看,屏東的綠能發展為土地市場帶來了新的動能。特別是過去被視為**「劣地」或「閒置地」**的土地,因其轉作光電的潛力,價值獲得了重新評估。這讓一些投資者開始關注這類特殊土地,希望能從中找到新的投資機會。

然而,投資者必須意識到,這類土地的買賣與開發,受到嚴格的法規限制。除了必須符合**《再生能源發展條例》《農業發展條例》**的規定外,還需考量饋線、併網、與在地社區的溝通等問題。任何不當的開發或違規使用,都可能導致巨大的法律與財務風險。因此,在投資這類土地前,應進行詳盡的調查,並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


結論:屏東經驗,台灣綠色轉型的重要借鏡

屏東縣的綠能發展經驗,為台灣乃至全球提供了一個寶貴的範例。它證明了在正確的政策引導下,綠色能源發展不僅能達成環境目標,更能與地方經濟、社會民生相結合。透過活化土地、公私協力、產學合作等策略,屏東成功地將綠電從一個技術議題,轉化為一場推動地方永續發展的全面性運動。

屏東的故事,告訴我們綠色轉型不只是為了發電,更是為了創造一個經濟、環境、社會都能共存共榮的未來。

 

 

🌞 屏東綠能奇蹟:RE100背後的成功秘訣與農業新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