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凌棋|交易量創有統計以來第三低!2025年房市後市怎麼看?

工商時報   葉凌棋

2025年上半年,台灣房地產市場交出了一份冷清的成績單。根據內政部統計,今年1-6月,全台建物買賣移轉棟數僅130,151棟,較去年同期大減26.4%,創下自2018年以來最低紀錄,並刷新八年新低。同時,也是自1999年有分月統計以來,這個數字僅高於2016年與2017年,為史上第三低。

這種劇烈的量縮,並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交織下的結果。去年上半年,房市受惠於經濟穩定復甦、台股表現強勢、消費者信心回升,交易量連續三個月站上3萬棟以上,市場呈現熱絡氛圍;反觀今年,在政策收緊、資金環境轉冷與國際局勢不穩等壓力下,交易動能顯著萎縮。

政策收緊是壓制房市買氣的第一道閘門,銀行房貸緊縮與第七波選擇性信用管制的延續,是今年房市走弱的重要關鍵。針對多屋族、特定高風險區域以及非自住用途購屋,貸款成數與審核條件明顯收緊,直接壓抑了投資與短線交易的動能。另一方面,銀行端的房貸撥款延宕成為常態,從簽約到撥款的等待期動輒1、2個月甚至更久,導致成交進程被拖慢,部分交易甚至流局。相比之下,2024年上半年雖有政策限制,但市場資金仍相對寬鬆,貸款取得難度低得多,交易節奏也更為流暢。

此外,國際貿易局勢的不確定性,則是信心的隱形殺手,雖然中美曾在5月達成90天的關稅戰休兵協議,短暫緩解市場情緒,但台灣與美國的關稅談判至今未有定案,出口產業的未來走向仍充滿變數。對依賴外銷的台灣經濟而言,這意味著企業與消費者對未來收入與經濟環境的預期更趨保守,而房市往往是信心變化的直接反映。

因此,今年上半年房市呈現「量縮、價緩跌」的格局。與去年同期相比,今年的市場氛圍已出現明顯轉折。2024年上半年,市場信心高漲、資金易得,買方追價意願高,成交速度快;而2025年上半年則進入政策管制、資金緊縮與國際不確定性的「三重門檻」,買方態度趨於保守,成交週期拉長。

展望2025年下半年,市場不確定性仍高。國際貿易談判若未取得明確突破,台灣出口可能持續承壓,經濟成長動能減弱,可能造成產業外移、就業市場疲弱等狀況,將進一步影響房市信心。同時,國內房貸緊縮與信用管制短期內恐怕難以鬆綁,成交量難有大幅回升。值得注意的是,大量預售案正陸續進入交屋期,對資金調度能力不足的買方而言,可能引發部分解約或轉售壓力,增加市場供給,形成價格下行的潛在推力,同時也將排擠成屋的資金需求,讓房市交易量欲大不易。

不過,市場並非完全缺乏亮點。首購與換屋族的剛性需求仍具支撐力,尤其在交通建設落實、產業聚落擴張的區域,依舊有機會吸引進場買方。

總體來看,筆者認為,2025年上半年的台灣房市正處於一個交易量低迷、價格溫和修正的調整期。在政策緊縮與國際局勢不明朗的雙重影響下,下半年交易量低迷的狀況恐將持續,賣方必須靈活調整價格策略,才能在冷清市況中維持成交效率,價格修正也是必然,因此,預估2025年全年呈現「量縮價跌」格局應可確立。

葉凌棋|交易量創有統計以來第三低!2025年房市後市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