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吳育宏
自2025年8月起,台灣政府正式要求所有上市櫃公司提交符合GRI(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標準的永續報告書。這不僅僅是法規遵循的門檻,更象徵著台灣資本市場正式與國際永續揭露規範接軌。對企業而言,這是一個挑戰,但更是一個重塑信任與展現價值的契機。
不同於僅強調財務面向的傳統報告,GRI的精神在於「全面揭露企業對經濟、環境與社會的影響」。其核心並非「企業要做多少ESG專案」,而是「企業如何衡量、回應並揭露自身影響」。這代表企業需要回答三個問題:影響到誰?影響在哪裡?又該如何管理?
在實務上,GRI的揭露框架有幾個核心重點。首先是重大性(Materiality)原則。GRI要求企業針對真正「重大的議題」揭露,而不是隨意堆疊活動紀錄。例如,一家化工廠若在報告中花大量篇幅談志工服務,卻輕描淡寫帶過有毒物質管理,這將無法展現其真正的風險與責任。重大性不僅關乎社會期待,更直接影響投資人對企業的信任度。
其次是量化數據與可比性。在國際投資人眼中,只有可衡量、可比較的數據才有價值。GRI框架中對排放量、能源使用比例、女性主管比例等指標的揭露,讓不同企業之間具備可比性,也讓資本市場能更有效進行決策。對企業來說,這意味著必須建立更嚴謹的數據管理與內部驗證機制。
再來的核心重點是揭露管理方法(ManagementApproach,MA)。這部分不僅是「做了什麼」,而是要說明「如何做、是否有效、下一步如何改善」。GRI透過MA的揭露,將永續報告從靜態的成果展示,轉化為一個持續改善的管理循環。這要求企業具備策略性思維,而非僅是應付檢核的報告。
此外,供應鏈責任也是GRI的一大特色。台灣製造業長期深耕國際供應鏈,國際品牌已逐漸要求上游供應商提供透明揭露。GRI報告要求企業評估並揭露供應鏈中的環境與人權議題,這對台灣出口導向企業來說尤為重要。若能提前建立供應鏈ESG管理機制,反而能成為爭取訂單的優勢。
在評論的角度來看,許多企業可能一開始會把GRI報告視為「又多了一份必交的報告」。然而,若僅停留在合規思維,就會錯失轉型契機。全球許多領先企業已將GRI報告當作策略工具:透過揭露碳排放與節能成效贏得客戶青睞;透過社會影響力專案塑造品牌資產;透過數據回饋,將永續運作納入經營核心。
因此,台灣邁入強制GRI揭露的時代,對企業來說是一場「透明化革命」。如何將永續報告從合規文件轉化為競爭利器,將決定未來誰能在國際舞台上脫穎而出。對真正願意正視永續挑戰的企業而言,GRI不只是義務,更是一種能夠放大價值的語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