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搶工作?聽聽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怎麼說

工商時報  讓.梯若爾
就業轉變的節奏比以往更快,但也具備相似特徵。十九世紀初期曾發生過一個廣為人知的事件:英國的盧德分子(luddites,紡織工人)奮起反抗廠方引入新式織布機,因為這些機器可以由低技術工人操作,威脅到他們的生計。他們破壞這些機器,最終遭到軍隊嚴厲鎮壓。另一個例子是美國農業就業的變遷:在不到一個世紀的時間內,農事從業人員從總勞動力的41%下降到2%。即使農業工作大量消失,美國的失業率仍維持在5%,這也證實了「消失的就業機會會有新工作加以取代」的觀點。

首先,我們必須了解,科技進步對整體就業並不會造成傷害。它會讓某些工作消失,但也會創造出新的工作(例如在數位化領域,最明顯的新增職位是資訊技術和網站管理的相關工作)。經過兩百多年的技術革命,失業率仍然很低。事實證明,關於就業消失的悲觀預測從未成真。正如艾瑞克.布倫喬爾森(Erik Brynjolfsson)和安德魯.麥克費(Andrew McAfee)所指出:

「1930年在電氣化和內燃機興起後,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曾預言這些創新會帶來物質生活水準的提升,但也會造成「普遍的技術性失業(註28)」。1964年,在電腦時代開始之際,一群科學家和社會理論家曾聯名致信美國總統林登.詹森(Lyndon Johnson),提出「自動化將帶來幾乎無限的生產能力,但需要的人工也越來越少」的警告。」

回到不平等議題上,正確的問題應該不是:「是不是還會有工作?」而是:「能提供社會認為像樣薪水的工作是否還充足?」這一點難以預測。一方面,薪資不平等可能讓我們對這個問題的答案感到悲觀。另一方面,大多數人都希望能對社會有所貢獻,而工作,無論是否支薪(例如非營利組織中的工作),都是實現這一目標的一種方式。此外,正如艾瑞克.布倫喬爾森和安德魯.麥克費所提過的,我們也追求與社會的連結,而工作正是建立社交網路的一種途徑。也許,我們會願意為了這種連結而接受較低的薪水。

(本文摘自讓.梯若爾著《邁向共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永續建言,如何實現人類最大多數的幸福!》,聯經出版提供)

AI搶工作?聽聽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怎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