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照3.0-長照3.0的制度斷裂與科技補綴

工商時報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醫療資訊中心副主任、台灣人工智慧協會常務監事黃冠凱

長照3.0啟動以來,AI輔具、遠距監測、智慧床墊與陪伴機器人成為焦點,彷彿硬體升級就能解決長照沉痾。然而,若制度本身存在裂縫,再先進的科技也難以真正補起。


觀察此項制度的斷裂與挑戰,包括三部份:其一、評估與支付錯位:長照評估原為依需求分配服務,但實務上卻出現輕度個案資源過多、重度個案支持不足。健保與長照間缺乏銜接,導致「健康-失能-照顧」轉換斷層。若直接導入自動化評估與監控系統,只會加速錯誤分配。

其二、勞動條件真空:照服員是長照核心,但現行制度缺乏職涯晉升與合理待遇設計。部分政策甚至以科技取代人力,如用智慧床墊取代夜間巡房,忽視照護的人性價值。其三、專案化補助缺乏長效:旗艦機構、示範點與AI試辦場域雖多,但後續維運與制度整合不足,科技與照護流程常脫節,淪為表面亮點。

政府近年透過「高齡科技產業行動計畫(2024~2027 年)」投入約95億元,目標帶動高齡健康福祉產業在2025年突破3,000億元產值,相關產業營收已接近2,900億元。

此外,衛福部規劃自2026年7月1日起實施智慧科技輔具租賃補助制度第三階段,符合資格者每三年可獲最高6萬元補助,涵蓋移位裝置、移動輔具、沐浴排泄輔具、居家照顧床與安全看視設備等五大類。

這些投入與制度更新,為科技在長照體系中的應用創造了更寬廣的條件。然而,若要達成政策初衷,仍需同步檢視評估與支付的銜接設計、人力條件與服務模式的永續性,及跨部門資料治理的落實度。如此,資金與科技的導入才能在制度支撐下發揮最大效益,讓創新成為長照品質提升的助力,而不僅是短期的亮點。

對此,提出三項建議方向,供決策者參考:1、支付銜接:建立健保與長照資料交換與連續照護機制。2、人力升級:制定數位技能職能框架與認證,讓照服員能有效運用科技。3、資料治理:整合跨部門平台,避免資訊過載與系統碎裂。

長照3.0關鍵不在於再添多少設備,而在於制度能否與科技同步優化。唯有制度穩固,科技才能真正成為照護品質提升助力。

長照3.0-長照3.0的制度斷裂與科技補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