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地震活躍期 台建築3隱憂

中國時報 王莫昀

近日阿富汗強震造成數百人死亡,氣象局地震中心前後任主任更紛紛表示,史上第六長的地震平靜期已結束,全球已進入「地震活躍期」,台灣位處地震帶,有哪些隱憂呢?對此,全向科技房產中心創辦人劉永昌表示,台灣因位於歐亞板塊交界處,大地震發生機會高,且目前面臨「大量老屋不耐震」、「新屋耐震性能標準不夠高」與「新耐震技術導入緩慢」的3大隱憂,即便僅面對芮氏規模6至7強震,其實就可能出現傷亡,值得政府與民眾加以重視。

以「大量老屋不耐震」來說,台灣早期對建物的耐震規範與執行、監督有很多不足的地方,直到1999年921地震後,才針對建築法規進行大幅修正,也導致921地震前、目前屋齡約30年以上的建物,普遍都有耐震力恐不足的缺點。而台灣屋齡30年以上建築超過500萬間,占住宅存量過半,首都台北更是超過7成,只要大地震來了,風險都相當大。

再以「新屋耐震性能標準不夠高」來看,地震同樣頻繁的日本,早已立法要求建物耐0.4G強震,而台灣921地震後修法,人口集中、傷亡風險大的雙北卻僅要求耐0.24G強震即可,如此遇到強震,就算是新屋,仍會有一定程度的風險。

最後,「新耐震技術導入緩慢」更是目前台灣建築耐震性能難以立即提升的主因,日本為因應大地震頻率高與高營建成本的困境,早已不再應用台灣目前的傳統增加水泥磅數、鋼筋用量的「剛性抗震」工法來對抗地震,而改以柔性抗震思維,利用半剛接、制震、隔震等,來提升建物的耐震性能、節省成本與減少碳排放量。但在台灣除制震、隔震等柔性抗震技術還會應用在少數豪宅案上外,一般住宅根本很難見到有高耐震性能的狀況。

目前日本的「半剛接產品」,在柔性抗震市場市占已逾9成,因成本最省、耐震性能提升幅度大,每坪成本只要增加台幣0.5萬~2萬,就可以讓建物具耐0.4G強震的耐震性能,成本增加狀況更遠低於傳統剛性抗震、隔震、制震等工法,CP值極高,這項抗震技術就很值得台灣引用,很適合台灣。

不過,台灣目前市場對新工法,常有不熟悉、不清楚、不敢當先行者等因素,導致新技術產品導入速度緩慢,是目前遭遇的一大困境。

全球地震活躍期 台建築3隱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