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購房貸為何只剩6成?揭密銀行限貸真相與自救對策!

最近一則來自首購族的分享,在網路上引起熱議。他靠長輩協助湊齊頭期款,成功買下心儀的預售屋,卻在送件銀行時接連碰壁:

  • 公股銀行直接拒收件
  • 某民營銀行願意給8成貸款,但利率超過3%
  • 某公股銀行則僅願意貸6,但強調「首購利率很優」

這位讀者最後選擇接受貸款6成、利率相對低的方案,但也坦言:「多付頭期款1,000萬元,真的壓力山大。」

📑 目錄

  • 🔍 貸款6成成新常態?先看首購族真實案例
  • 🧱 銀行為何限貸?從央行政策談起
  • 🧮 銀行評估邏輯大解析:收支比、鑑價、額度
  • 📊 表格比較|公股 vs 民銀 房貸條件差異一覽
  • 🚪 首購族怎麼辦?三招自救策略
  • 💬 網友實況反應:制度理想,但執行有苦
  • 🧭 結語:房市限貸新時代,投資心法也該變

🔍 貸款6成成新常態?先看首購族真實案例

最近一則來自首購族的分享,在網路上引起熱議。他靠長輩協助湊齊頭期款,成功買下心儀的預售屋,卻在送件銀行時接連碰壁:

  • 公股銀行直接拒收件
  • 某民營銀行願意給8成貸款,但利率超過3%
  • 某公股銀行則僅願意貸6,但強調「首購利率很優」

這位讀者最後選擇接受貸款6成、利率相對低的方案,但也坦言:「多付頭期款1,000萬元,真的壓力山大。」


🧱 銀行為何限貸?從央行政策談起

🔒 限貸不是個案,是制度使然。

自央行實施「選擇性信用管制」以來,銀行對不動產貸款採取更審慎評估的策略,尤其對下列情形限制嚴格:

項目

政策限制內容

第三戶以上貸款

最多只能貸5成

預售屋貸款

通常限6~7成

高資產個人

貸款集中度高者將被控管

自住首購族

雖有優惠,但也受總體額度影響

🔔 關鍵是:「央行不直接規定成數,但銀行得自主管理總額度與風險暴露。」


🧮 銀行評估邏輯大解析:收支比、鑑價、額度

💡 想知道為什麼貸不到高成數?你得先了解銀行怎麼看你:

📌 1. 收支比

銀行會計算你每月「可支配收入與負債比」,稱為收支比。若比例太低,即便年收入90萬,也可能被打槍。

💬 案例:公務員年薪90萬,月有信貸7,000元,貸900萬只能核6.5成。

📌 2. 鑑價與地段

銀行會找第三方估價公司為房子鑑價。貸款成數是依照鑑價金額,而非購屋價格

  • 房價2,000萬,鑑價僅1,800萬,最多核貸金額=1,800×65%=1,170萬
  • 就算你出價合理,鑑價不高也影響貸款額度。

📌 3. 分行額度與區域政策

不同銀行、不同分行有不同「地區限額」。有些公股行甚至暫停承作房貸,只能另尋民營銀行。


📊 表格比較|公股 vs 民銀 房貸條件差異一覽

項目

公股銀行

民營銀行

是否受政策控管

中等

成數彈性

通常偏保守(6~7成)

可談至8成以上

利率

通常較低(1.8%~2.2%)

較高(2.3%~3.5%)

收件意願

視分行額度與內控規定而定

較彈性

送件難度

有機會「直接拒收」

比較容易送件

🔎 建議:民銀可能是選擇,但要衡量利率與還款壓力。


🚪 首購族怎麼辦?三招自救策略

🎯 在「貸款難」成為常態的時代,自住首購族要成功圓夢,已經不再只是找好房、看地段那麼簡單,還得從資金規劃、貸款策略、銀行溝通全方位準備。以下三個關鍵行動,能有效提升核貸成功率:

✅ 1. 先準備「備案銀行清單」

銀行各自的放款額度、內部審核標準、地區鑑價條件都不同,有些甚至會因政策限額直接「暫停收件」。因此,不要把希望寄託在單一銀行:

  • 一次向3~5間銀行送件,同步審核,節省時間
  • 先從利率較低的公股銀行洽詢,若條件不理想,再轉向民營銀行談成數或彈性方案
  • 注意:「不同分行」也會因地區額度不同而有落差,可跨縣市詢問看看是否有更寬鬆條件

✅ 2. 彈性調整總價 or 房型

若核貸金額遠低於預期,代表資金槓桿拉不動,這時候務必冷靜檢視自身條件:

  • 調降預算總價,從市區轉往周邊蛋白區或重劃區尋找合適物件
  • 思考是否願意先購買一房或小兩房作為過渡性自住,再逐步升級換屋
  • 或者也可考慮合建分戶、親友共購等方式擴大資源,但合約條件需慎重規劃

✅ 3. 檢查自己的財務報表

銀行在核貸時會全面審視申貸人財務狀況,若負債比偏高或收入結構不穩,即便是公務員也會被打槍:

  • 主動清償短期負債(如信用卡、信貸、分期付款)能快速提高可貸空間
  • 準備齊全財力證明:薪資單、勞保明細、存款紀錄、扣繳憑單等,讓銀行評估更有依據
  • 若名下已有房貸或車貸,也要一併評估還款壓力是否過高,否則即使總收入不低,也會被認定為風險戶

🔑 關鍵心法:買房前,不只要看得起房價,更要被銀行「看得起」你的財務體質。


💬 網友實況反應:制度理想,但執行有苦

📢 網路論壇上,不少首購族與小資買家現身說法,對目前的貸款制度抱持無奈與焦慮:

  • 「打房打到自住族,根本砍錯對象」
  • 「公務員收支比200%太難了,誰辦得到」
  • 「民銀雖利率高,但能貸比較實在」

這些留言反映出制度設計初衷良善,但在執行層面卻造成首購族壓力倍增

也有不少網友針對原po的狀況提出理性分析與提醒:

  • 「年收90還有信貸,就不可能貸到高成數」
  • 「就算是公務員也得看負債比,沒例外,銀行要控風險」

有人主張應提升財務素質後再購屋,也有人認為應針對首購族提供更細緻的配套,例如:

  • 設立更明確的首購補貼貸款門檻
  • 政府公開各銀行的房貸額度與貸款狀況資訊,避免民眾一家一家詢問的困擾
  • 建立彈性貸款審核機制,讓真正有自住需求者可獲得合理協助

🧭 結語:房市限貸新時代,投資心法也該變

過去「高槓桿買房」是許多民眾的購屋策略,靠著低利高成數貸款,壓低自備款門檻。但隨著央行與金管會雙管齊下強化控管,這套玩法正在快速退場。

限貸制度的實施,不只讓投資型買家收手,也連帶影響首購自住族的機會成本與貸款難度

✅ 該如何應對這波結構轉變?

  • 選房不只看地段與坪數,也得看鑑價條件與銀行偏好區域
  • 購屋預算要預留15%~20%的額外空間,以應對成數縮水風險
  • 投資買方更應審慎使用槓桿,確保資金週轉能力與長期抗壓性

🌱 縱然政策趨緊,但房地產依舊是保值與抗通膨的重要工具。在新時代下,那些準備好資金、熟悉政策與靈活應變的人,將會是未來市場的真正贏家。

 

🏦首購房貸為何只剩6成?揭密銀行限貸真相與自救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