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 林左裕/政大地政學系教授(台北市)
上周央行理監事會決議利率連六凍,且房市信用管制不鬆綁,楊金龍總裁也否定房地產是「火車頭產業」的說法,由此可看出央行去年起實施的「限貸令」是玩真的。有不動產業者揚言抗議、集體駁斥;但多數學者、年輕及無殼族群則正面肯定。值得探討的是央行政策將如何影響房市及不同群體。
央行這波「限貸令打炒房」,實際上是被之前的「寬鬆貨幣政策」所逼出來的。第一波「寬鬆貨幣政策」是在二○○九年美國發生「次級房貸風暴」後,隨著美國實施量化寬鬆貨幣政策(QE),伴隨著國內調降遺贈稅,因此大筆資金出籠或自國外匯回,使得台灣房價在五年內翻倍。
第二波則是在新冠疫情時,繼美國實施「無限QE」後我國亦跟進;同時隨著美中貿易戰,資金撤離中國大陸,再讓國內房價漲一倍。在此兩波漲幅過程中,國內經濟成長及通膨相對溫和,營建成本漲幅稍高於通膨,但漲幅的多數成因係資金因素,自此購屋成了無殼族遙不可及的夢。
在房市投資獲利豐碩,且資金成本與稅賦偏低的環境下,造就了台灣高房價、高空屋率並存的現象,也使得投資者有恃無恐地前仆後繼進入房市,約占購屋者中之七成。因為過往政府的態度是「支撐房市」,幾波「打炒房」充其量只是對社會施以「安慰劑」。直到銀行中的資金被房貸及建築融資等借貸達到近三成,觸及銀行法第七十二條之二「商業銀行辦理住宅建築及企業建築放款之總額,不得超過放款時所收存款總餘額及金融債券發售額之和之百分之三十」,央行才緊急開始實施選擇性信用管制,對第二間房及高價宅等降低貸款成數,也被稱為是近年來打炒房最重的一拳。
由於限貸令係在銀行法規範下實施,因此除非修法,否則只能微調部分受限之貸款,如都市更新等;在此框架下,未來房市回歸自住購屋主流方為正軌。但銀行仍可自尋解方,即發行公司債募資,或將其房貸債權證券化、發行「房貸抵押權擔保證券」作融通資金,均可解貸款需求之燃眉之急,惟仍需注意市場風險。另外在建融限制上,若因此法受限而影響未來供給,則值得微調或檢討法律。
至於房地產是否為「產業火車頭」?在很多學術實證及各國經驗中均已證明,房地產是多數產業的原料,多數情形是產業領先房市,在景氣繁榮時或有雙向領先之情形,因此楊總裁提出之論述已無需辯論;否則一九九一的日本、二○○八的美國、近幾年的中國,也不會發生房市泡沫破滅、次貸風暴及房市崩盤,這些都是將房市視為產業火車頭而無法永續的國際殷鑑。央行面對過往因寬鬆政策而造成的高房價,現在勇於堅持以自住為主流的房貸政策,實應給予掌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