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綠美圖4大亮點搶先看!美術館結合圖書館,大師妹島和世在台首作
全台首座結合美術館與圖書館的「綠美圖」即將開館,由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SANAA事務所設計,空間明亮具有穿透性,主訴建築和自然環境的融合與互動,預計10月28日試營運,民眾可來場文化建築之旅。
文 鄭景雯 天下Web only
當陽光灑落在大片玻璃帷幕上,折射出反白的光芒,遠遠就能看到銀白色的建築閃閃發亮。
這裡是全台首座結合台中市立美術館與台中市立圖書館總館的「綠美圖」,坐落於西屯區中央公園特區,10月28日剛開始試營運,9月底《天下》搶先開箱。
綠美圖周邊匯聚多項重大建設,一旁是即將啟用的台中國際會展中心,北側是明年完工的水湳轉運站,東側則是新興開發區。雖然要到12月才正式開館,但從周遭建設已可預見,這裡將成為台灣文化的新地標。
事實上,綠美圖從12年前競圖階段就備受矚目,當時共有225件作品參賽,創下台灣國際競圖最高參賽紀錄。最終由日本建築團隊SANAA事務所奪得首獎,台灣劉培森建築事務所擔任在地建築師協力完成。歷經6年工程、斥資53億台幣打造,也是SANAA在台灣的第一個大型建築案。
綠美圖的外觀由8個盒形量體組合而成,既彼此連結又各自獨立,也是台灣第一個結合美術館與圖書館的公共建築。國際上最知名的類似案例是巴黎龐畢度中心,將劇院、圖書館、美術館和電影院融為一體,讓民眾在城市、公園與建築之間自由穿梭。
遠觀綠美圖,建築宛如披上一層銀白薄紗;近看則可見雙層外牆設計,內層大面積玻璃帷幕引入自然光與風流,外層則以鋁製金屬擴張網呈現3D菱形結構,兼具遮陽與平衡風壓的功能。不過因為建築量體大,要把一片片擴張網從上到下、左到右完整拼接,「對施工是極大挑戰,」劉培森說,但也是SANAA建築最標記的特色,以網狀的型態讓戶外景觀自然滲入室內,充分展現建築和自然環境的融合與互動。
建築設計師妹島和世與台灣淵源深
SANAA的作品一向以乾淨、俐落、透明著稱,展現兩位創辦人截然不同卻互補的特質。
這間由妹島和世、西澤立衛創立於1995年的事務所,兩人為師徒關係,更早之前,兩人都曾在知名建築師伊東豊雄事務所工作。
妹島和世的設計風格強調透明感與開放性,常運用玻璃素材,創造出「穿透」與「流動」的質感;西澤立衛擅長解構空間,注重建築、環境與人之間的連結和互動。
兩人的成名作「金澤21世紀美術館」,不僅獲得2004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金獅獎,2010年也一同獲得建築界最高榮譽普立茲克獎,妹島和世也成為首位獲此獎項的日本女建築師。
如今綠美圖完工,建築帶給人溫暖、舒服的氣息,走在建築內時常會忘了身處在何處。
妹島、西澤創造出許多迴旋環繞而上的斜坡,也特別抬高地面層與外圍的中央公園平行,讓觀眾彷彿置身在森林裡的圖書、美術館。
綠美圖建築四大亮點
亮點1:綠美圖大廳——光影流動的迎賓空間
建築開箱之旅從融合美術館與圖書館的綠美圖大廳展開,映入眼簾的是兩座圓形玻璃屋,一座為綠美圖的服務台,另一座通往地下公共空間。
大廳中央的不銹鋼水池,則是SANAA多年的設計心血。以曲面不鏽鋼鈑打造巨型鏡面水池,反射戶外綠意及周遭光景。平靜的水面隨風微動,除了使人靜心,當風吹進室內遇水氣,形成空氣循環,還兼具調節溫度的功用。
亮點2:自由探索的閱讀體驗
位於3樓的圖書館大廳挑高約7公尺,明亮開闊,提供自助借書機、查詢機及新書展示區,另有SANAA事務所精心設計的花形書架與花形椅,書架高度最高150公分,讓讀者可平視且以舒服的姿勢取書。
館內的桌椅、家具也以流線型設計,創造空間中的有機性以及有如流水般的有趣動線,讓觀眾在遊走的過程中,可隨手拿起書及坐下來閱讀,強調自由的探索感。
由於兩館所不刻意做區隔,「我們希望觀眾走著走著,可能從閱讀區走進展覽,也可能從看展走回書裡,」台中市立美術館長賴依欣說。
台中市立圖書館長曾惠君說,民眾若要分辨所在位置是哪裡,只要抬頭一望,天花板有雲朵狀的隔板即為圖書館,也兼具吸音、降噪空能,並打造兒童室、青少年開放區與成人閱覽室等全齡共學空間。
亮點3:半戶外屋頂花園
4樓的「文化之森」則是串連兩館的半戶外屋頂花園,觀眾沿著圓形連通道漫步時,可能會失去方向感,但這正是設計巧思,讓人停下腳步、稍做喘息,重新找回方向。
亮點4:全台最高展廳
最後則是美術館挑高27公尺、橫跨6層樓的展廳,是全台最高的美術館展場,未來將邀請國際藝術家打造大型藝術裝置,觀眾可沿著環繞斜坡從不同角度欣賞作品,如同在公園漫步。
在試營運至開館前,兩館舉辦一系列活動,10月19日邀民眾組隊幫忙圖書上架;11月7日則舉辦妹島和世、西澤立衛專題演講。12月13日美術館開幕首展,將展出《小王子》作者安東尼・聖修伯里的手稿。
綠美圖不只是建築,它把公園、城市與文化緊密串連。當人們在此閱讀、看展、漫步,文化也在生活中流動。隨著開館在即,這座新地標將為台中帶來更多想像與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