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手機沒電成為都市焦慮:共享電力能否成為公共解方?

社團法人台灣數位平台經濟協會 2025/09/26 

共享 、 鋰離子電池 、 行動電源

共享電力服務提升都市韌性,解決手機沒電焦慮。推廣以租代買,減少電池浪費,兼顧便利、安全及永續,政府應積極推動,將其納入公共建設。

手機成為城市生活的第二生命線

在現代城市裡,手機幾乎等同於每個人不可或缺的「第二生命線」。根據 NCC 2024 年的統計數據,台灣智慧型手機普及率已高達 92%,這意味著幾乎大多市民與旅客在日常移動中,高度依賴手機來處理購票、導航、支付、通訊以及社交互動。

這種高度依賴雖然大幅提升了生活便利性,但也帶來一種普遍的焦慮:當手機沒電時,造成許多不便。

從公共交通上焦急找尋插座的人,到商場、車站或辦公大樓裡匆忙奔走、擔心手機電量不足的民眾,「手機沒電」幾乎已成為都市生活的共同痛點。這種因電力不足而產生的不便,早已超越個人層面,成為城市治理必須回應的公共課題。

便利之後:安全與環境的新課題

為了避免這種焦慮,行動電源幾乎成為人手必備的配件。在台灣,行動電源的普及程度極高,許多人不只自備一顆,甚至會備上兩三顆以防萬一。然而,個人持有的便利背後卻隱藏著龐大的安全與環境代價。

根據環保署統計顯示,台灣每年約產生 800 公噸的廢棄行動電源,但回收率僅有 30% 左右,顯示多數民眾仍不清楚正確處理方式,這些鋰電池若處理不當,不僅可能對環境造成污染,更可能出現自燃、爆炸等安全事件。

近期新聞報導,台中一輛垃圾車在倒垃圾時冒出濃煙,整車垃圾被翻出後才發現其中的行動電源悶燒起火,所幸未造成大規模傷害,這並非單一事件,環保署也曾警告廢棄鋰電池處理不當的風險日增;或是在飛航途中或交通車廂裡,行動電源突發冒煙竄出火光,皆再次凸顯鋰電池潛在風險。

每一顆廢棄的行動電源都可能含有鋰電池、重金屬與其他有害材料,若直接丟棄或非法焚燒,不僅影響土壤與水質,也對生態系統造成長期傷害。換言之,手機沒電所帶來的充電需求與焦慮感,不只是個人的生活不便,更衍生成城市層面的安全與環境挑戰。

公共空間的缺口:共享電力讓城市更有韌性

許多高人流、長停留的公共空間,例如政府單位、大型公園、校園以及文化場館,雖然普遍設有插座,但使用上往往不如行動電源方便。插座充電需要使用者停留在固定位置,對於趕著轉乘火車或高鐵的乘客來說,沒有時間坐在充電處等待電量慢慢回升。

學生在校園裡臨時需要補電,卻常因教室或圖書館插座被占滿,只能等待或不斷尋找新的地點;甚至在公園、文化場館或觀光勝地,插座雖然存在,卻多半集中於角落或特定區域,必須停留原地才能充電,行動自由受到限制。

共享電力服務的導入,正好能彌補這樣的不足。

隨身可攜、隨借隨還的行動電源,不僅能解決市民在移動過程中的臨時需求,也讓公共空間真正具備「隨取隨用」的能源彈性。這樣的布點不只是便利性的提升,更能成為城市韌性的一環。

當日常使用場景與緊急應變需求能透過同一套服務滿足,公共空間就不再是電力共享的空白,而是城市永續發展與安全保障的重要支點。

共享電力的公共價值:日常便利,更是災害中的後援力量

共享電力不應僅僅被視為商業服務,而應被定位為城市公共建設的一部分。它應該像廁所、飲水機或公共 WiFi 一樣,成為城市標準化的公共設施。當公共空間的電力補給被制度化、標準化,市民便能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安全地獲取電力,減少電力不足所帶來的不便,也能提升城市整體的運作效率。

共享電力的價值不只在於提供便利,更在於減少浪費與提升安全管理。透過以租代買的模式,市民不再需要購買多顆個人電池,這不僅「減少重複製造與報廢,符合循環經濟的概念」,更代表資源使用方式的根本轉變:從個人擁有轉向共享使用,讓有限的資源能被更多人循環利用。

每一顆電池的使用效益被最大化,避免因閒置或汰換而造成的不必要浪費,也讓城市在能源利用上更具效率與永續性。這樣的模式,正是共享經濟對城市帶來的深層價值體現。 

更重要的是,共享電力布點能在關鍵時刻發揮後援力量,進一步提升城市韌性。在日常生活中,它提供即時補充能源的功能;當城市遇到停電、災害或大型公共活動時,這些布點能轉化為應急電力來源,維持民眾與公共服務的持續運作。

例如,颱風過境或地震發生後,市民在交通樞紐、避難所或公共場所就能獲得臨時電力支援,減少資訊斷鏈的風險。在疫情期間,共享電力也曾在需要時支援醫護團隊,提供臨時電源以維持裝備運作與通訊,讓防疫工作更加順暢。

同時,這些共享電力設備能協助救援團隊,在第一時間獲取穩定的行動電源,支援照明、通訊或其他行動裝備,讓救援不斷電。這樣的應用不僅增加城市的韌性,也彰顯了共享電力在城市公共安全與生活便利上的雙重重要性。

從公共治理的角度來看,共享電力布點就像一個分散式能源網絡,能在緊急時刻補足大型電網的不足,彰顯共享電力在城市公共安全與生活便利上的雙重價值。

政府的角色:從被動審核者到積極推動者

要讓共享電力真正發揮公共價值,政府的角色至關重要。

過去多半以被動審核為主,業者往往需耗費大量時間與人力進行申請與協調,導致導入速度緩慢、覆蓋範圍有限。然而,若政府能轉變角色,主動成為推動者,不僅可以加速公共空間的布點,也能確保服務標準與安全規範的一致性。

中央與地方政府若能率先在市政大樓、交通樞紐(如高鐵)、大型公園與校園布置共享電力,不僅能為市民提供便利,也能帶動企業、校園與商場跟進,形成示範效應。此外,若能制定明確的導入指引,簡化流程、縮短審核周期,將大幅降低業者與公共單位間的溝通成本,並提升整體系統效率。

在實務上,許多共享電力服務過去與政府合作時,皆以 PoC(Proof of Concept,概念驗證)模式展開,先於特定場域試點,觀察市民實際使用狀況與需求,再依數據調整,待成效顯現後再正式導入,讓共享電力逐步融入公共建設。

若以五年為期設定目標,布點覆蓋率可望達到八成公共場所與交通樞紐,意味著全台每日將有超過 500 萬人次能隨時獲得安全穩定的電力補給。透過「以租代買」模式,每年可減少超過 300 萬顆個人電池的重複製造與報廢,相當於減少約 1,200 公噸碳排放,等同一座中型購物中心全年營運的排放量。

更重要的是,當共享電力布點被納入災害應變體系,至少能支援 70% 以上避難所的臨時能源需求,確保通訊不中斷與公共服務不中止。唯有透過這樣具體且可衡量的推進,共享電力才能真正從商業服務升級為公共建設,成為提升城市韌性與效率的重要基礎。

從便利到永續的城市藍圖

手機沒電所帶來的不電,是每個都市人都曾面臨的共同經驗。而共享電力所提供的,不僅僅是即時便利,更是一種能同時減少浪費、提升安全並增強城市韌性的公共解方。

當「以租代買」的觀念逐漸被社會接受,政府能率先導入並建立示範效應,企業、校園與商場也將跟進。如此一來,共享電力不僅能化解都市焦慮,更能成為支撐永續城市發展的重要拼圖,將便利、環境與韌性三者融合,為城市居民打造更安心、永續的生活環境。

責任編輯:Sherlock
核稿編輯:Chris

當手機沒電成為都市焦慮:共享電力能否成為公共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