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記者黃于庭/台北報導
美國經濟數據強勁,推升美元上揚,但壽險業者為了因應隨時可能波動的匯率風險,仍須支付難以回收的「沉沒成本」來避險,根據保險局統計,今年前七月累計避險工具換匯成本已達1,843億元,相當於壽險業者每月需投入200億至300億元在避險工具,在這龐大的費用壓力之下,正是讓壽險業者近來積極討論如何降低非必要的避險成本的主因,而大、中小型壽險公司的課題也各有差異。
目前壽險業主要倚賴兩大避險工具,一是傳統換匯換利交易(Cross Currency Swap)與無本金交割遠期(NDF),前者需支付美元利息並扣除原本該有的台幣息收,後者則隨匯率波動決定成本,通常天期為三個月,但若三個月到期後價格上漲,避險成本就隨之增加。這些工具的價格高漲,使壽險公司不論新台幣是否升值,都得支付高額避險成本。業者直言,「避險工具成本就是沉沒成本,付出去就拿不回來。」
不同規模壽險公司之間,避險策略差異明顯。大型壽險公司擁有更多資源,可運用多元工具,除了傳統CS與NDF,還能向中央銀行申請進行貨幣交換,甚至操作一籃子貨幣避險,分散台幣對美元的升值風險。
不過,這類策略也有風險,假設與韓元、新幣等其他幣別相比,台幣兌美元升值較大,則採用此策略也可能同時讓台幣和雜幣同時虧損。
相較之下,中小型壽險公司資源有限,主要依靠傳統CS、NDF與外匯準備金因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