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 記者 葉德正 /新北報導
新北環狀線在去年403地震中受損,同年12月修復恢復營運,新北捷運局修復時設置抗拉拔裝置,為更全面掌握橋梁隱蔽部分結構,將展開非破壞性全面檢測總體檢。民代認為,非破壞性檢測有必要,建議納入維修養護標準作業程序。
去年403芮氏規模7.2強震,造成新北環狀線9跨鋼箱梁位移及139項設施受損,導致板橋至中和段路線無法營運,原預估復原工程須花1年2個月,市府提早半年修復,去年12月全線復駛。
新北捷運局表示,環狀線修復過程,同步增加第二道防線,設置抗拉拔裝置,雙重保護機制確保結構更穩固,為求全方面了解橋梁隱蔽設施,將針對板新站至秀朗橋站盤式支承展開非破壞性檢測。
檢測將在不影響市民通勤通學的環狀線正常營運前提下,採用非破壞性檢測工法,如超音波等設備,檢測確認內部構件。
「新北環狀線經不起再一次傷害。」新北議員張嘉玲表示,即便已復駛近1年,民眾仍會擔心安全性,全面檢測有其必要性,現在才做似乎「拖太久」,應該當下就全面啟動。
議員黃心華說,以當前技術來說,高階的非破壞性檢測技術,可在複雜結構體中,透過局部訊號分析與識別,找出微小異常或瑕疵,將檢測結果化為3D視覺影像,有利後續研判。
黃心華說,掃描結果要妥善儲存,未來再進行相同檢測時,可嘗試比較前後兩次檢測訊號,研判是否隨著時間及列車行駛震動而有劣化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