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彭亞凡(商研院商業發展與策略研究所研究員)
配合《氣候變遷因應法》的規定,環境部近期積極召開關於第三階段溫室氣體管制目標(2026~2030)的研議會議。其中,建築部門作為高排碳但具高度改善潛力的領域,逐漸成為政策討論的焦點。
建築排碳可分為「使用碳排」與「蘊含碳排」,前者來自營運階段的能源消耗,後者則涵蓋建材生產、施工、修繕與拆除等生命周期碳排放。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和全球建築部門聯盟(GlobalABC)的報告顯示,建築部門(含蘊含碳排)2023年排放量占全球34%;我國方面,據住商部門減碳行動計畫揭露,建築業(含蘊含碳排)2022年碳排總量則達32%,僅次於製造業。
這不僅反映建築部門在減碳的關鍵地位,也凸顯其具備高度改善潛力,因為建築物一旦興建完成,其能源型態與碳排結構往往被「鎖定」數十年,而不論是新建建築的源頭設計,或既有建築的更新改造,皆需要具體政策引導與技術導入,因此為強化建築部門減碳力道,政府採「制度帶領、技術驅動、市場參與」三軌推動:
一、制度帶領
2022年上路的《建築能效評估與標示制度》,針對「使用碳排」透過自願標示與公有建築示範雙軌推動,預計2026年所有新建公有建築將達能效一級或近零碳標準。2024年則啟動《低碳(低蘊含碳)建築標示制度》,導入評估建材、施工與拆除階段之碳排表現,鼓勵建築鏈上下游展開低碳轉型。
二、技術驅動
政府整合產官學資源成立輔導團,提供建築外殼隔熱、空調照明改善、太陽光電設置、老舊設備汰換等診斷與補助,也推動節能績效保證專案(ESCO)協助大型建物系統性節能。此外,亦支持建築循環經濟、建築延壽、預鑄與木竹構造等低碳工法研發,並推動近零碳建築跨領域專才的培育,加速技術導入。
三、市場參與
政府透過經濟誘因帶動市場參與,如對綠建築提供容積獎勵、老屋更新補助、節能設備補助等,提升建商與民眾投入意願。更重要的是,2022年發布《綠色永續經濟活動認定參考指引》,使銀行與投資機構得以辨識營建建築與不動產業的「永續經濟活動」,業者若開發符合指引的項目,將更易取得綠色融資、投資資金等,也進一步推動市場資金流向節能減碳的建築項目。
建築部門的轉型,不僅是達成淨零的必要步驟,更是帶動技術創新與產業升級的契機,政府現階段即以推動綠建築與建築節能改善為基礎,逐步邁向「近零建築(1+)」的目標,並整合節能、創能、儲能與控能技術,邁向淨零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