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米」何去何從/守護土地 價值不輸晶片

經濟日報 記者劉秀珍/專題報導
「以前不了解,後來才知道水稻產業的CP值或許不高,但是對環境的影響很大!」芳榮米廠執行長黃麗琴說,稻田的水有助降溫,能涵養地下水;「也許一個貨櫃的晶片,就贏過我們這裡所有農民的收益,但是稻米產業守護環境的價值,遠大於晶片。」黃麗琴甚有感觸地說道。



與她有相同想法的,還有花蓮富里銀川永續農場老闆賴兆炫,與他的太太梁美智。賴兆炫20餘年前頂著碩士學歷返鄉耕種,是第一代青農代表,他與梁美智都是十大神農獎得主,他們與當地143位契作農民,耕種300多公頃有機農田。


「改成有機稻田後,鳥兒都來築巢了!」一開始便堅持有機種植的賴兆炫說。梁美智分析,稻米產業的產物,不只是「米」,它還會回饋到土地和環境上。舉例來說,一公頃稻田最保守估計一年使用四公升農藥,300公頃的有機田,一年就少了1,200罐農藥,20年就少掉2.4萬罐,土地負擔大幅減少。


以營運績效聞名的雲林斗南農會,也開始規劃有機稻田契作,五年前與屏東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合作,在稻田間架設老鷹棲架,讓出現在西部平原的猛黑翅鳶,增加停留在稻田的機會,幫農夫捕捉老鼠、斑鳩、麻雀等危害農作物的小動物,搭建友善的耕作環境,也復育了自然。


花蓮富里鄉農會則著手推動水稻碳足跡,準備種植減碳排毒的稻作。總幹事張素華認為,對台灣這個海洋型國家來說,水稻承載了更多維護環境的使命,這是很多製造業所辦不到的。

台灣「米」何去何從/守護土地 價值不輸晶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