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銀華/嚴重少子化 是經濟成長隱憂

聯合報/ 葉銀華

台灣的少子化問題不是新鮮事,未來人口總數持續下降是可預期的現象。但,少子化與人口總數下降的問題,比大家想像的嚴重。台灣的出生人數在一九八二年還有四十萬,兩千年後就持續低於卅萬、二○一七年後持續低於廿萬。原本今年國發會預估出生人數約十三萬人,但根據前九個月的實際數據推估,今年出生人數可能不到十一萬;原本國發會預估此情形要到二○三三年才會發生,現在卻提早八年。


再者,之前每逢虎年,出生人數就會大減,二年後的龍年就會反轉。但最近一次的二○二二虎年出生人數下降至約十三點九萬人,結果二○二四龍年出生人數不增反降為近十三點五萬,今年又再大跌,代表台灣出生人數趨勢再一次發生變動。

台灣自二○二○年開始,每年死亡人數就大於出生人數,而且兩者的差距會持續增加。以去年為例,出生人數約十三點五萬,死亡人數則為廿點二萬,代表去年台灣總人數下降六點七萬。且根據國發會預估,出生人數持續減少、死亡人數持續增加,二○三五年台灣總人數會下降十三點七萬人,二○四五年台灣總人數會下降首度超過廿萬人。再加上前二段描述,未來台灣總人數的下降將比國發會預估更嚴重。因此,首先建議國發會根據台灣人數變化的新型態,更嚴謹地重新預估,做為擬定政策的參考。

出生人數下降對經濟成長的衝擊,屬於溫水煮青蛙。現在新的工作人口供給數,決定於廿幾年前出生人數。例如:目前新供給工作人口有廿七萬;廿幾年後,新供給僅不到現在的一半。目前許多產業已有某種程度缺工,廿幾年後,問題比現在倍增困難。

如果說自動化生產與服務提供,不需要如過去般的人力需求,且各國也面臨少子化,以此論點規避檢討少子化的問題,則太過樂觀。首先是很多工作無法以自動化取代,即使可取代,也有時間的延宕;其次是不同層級之員工供需之不平衡現象,在少子化情況愈有可能發生高不成、低不就的現象。再者是在少子化時代,工作意願有可能會明顯降低,而選擇依附上一代。

因此,少子化直接導致勞動人口減少,若沒有足夠的外籍勞工政策或自動化技術補足,將使經濟成長有下降的壓力,特別是台灣是以製造業為主體。其次,勞動市場緊縮將推升工資成本,可能削弱國際競爭力與物價上漲。再者,少子化逐漸演變成內需市場縮小,消費結構偏向高齡族群需求(醫療、照護)。另外,人口老化加速,使每位工作者之撫養比上升,衝擊各種退休基金的財務健全性,進而轉嫁到政府財政壓力。年輕人口是創新與創業的主要來源,若無法以教育、科技與制度設計提升人均生產力,將使經濟成長趨緩。

台灣人均生育率是全球最低的層級,加上五十五歲以上的勞動參與率明顯低於世界各主要國家,加重少子化對經濟成長的衝擊。現在政府採行之生育補助政策效果有限,應該要精準政策、全盤配套措施與積極落實,包括:提高中高齡的勞動參與率、精準的外籍勞工政策、降低學用落差、提升人力資源與自動化的產業轉型。(作者為陽明交通大學資管與財金系教授)

葉銀華/嚴重少子化 是經濟成長隱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