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越南華僑最大聚集地 木柵安康社區匯聚兩代越南移民

公視 黃素娥 張秉豐 

今(2025)年是越戰結束50年,在半個世紀前的戰爭末期,有不少越南華僑逃離西貢,輾轉來到台灣。位在台北木柵的安康社區,在1980年代曾經是越南華僑最大的聚集地,最近20年更加入許多嫁來台灣的越南新住民。這裡的菜市場、雜貨店,隨處都可以聽到越南語。一些老住戶或是雜貨店的老闆,背後都有一段驚心動魄的逃難故事。

黃素娥 張秉豐 

來到木柵這間雜貨店,耳朵聽到的盡是滿滿的越南語,令人有種置身越南的錯覺。貨架上販售的零食、調味料來自越南,就連牆上的售價也以越南語標示。老闆陳正成離開西貢來到台灣,已經將近40個年頭。

木柵越南雜貨店老闆陳正成說道,「越南人多是因為大概1975年那個時候,台灣在這個區域有一些政府的房子是給低收入戶的,那時候住的人不多,所以當後來很多從越南來的移民,包含越南華僑。」

位在木柵的安康社區,早期曾是台北最大規模的平價住宅,也是南北越統一後,不少透過僑委會仁德專案來台的越南華僑,最早入住的地方。這些僑民在當地落腳後,有的開起雜貨店、有的賣起小吃,1980年代的木柵路還曾被稱作是越南街。

三兩下功夫,就端出了一碗道地的越南粿條,阿萍的麵攤是附近越南人最愛的早午餐。

越南新住民辛詩萍表示,「因為大部分文山區這邊越南人,越南華僑很多,週末六日那些男生都會聚在一起,人很多,他們沒上班,所以很常來這邊閒聊,聊工作、聊有的沒的都有。」

嫁來台灣20多年,阿萍的先生也是早期逃難到此定居的越南華僑,對她來說,住在這個有著很多同鄉人的社區,鄉愁被稀釋許多。

「為什麼要搬過來?因為那邊要拆了。」78歲的劉鳳玲也是社區裡的老住戶,原本是雲南大戶人家的她,國共內戰期間,跟著家人一路從雲南、寮國、輾轉逃到越南定居。

越戰打得最火熱的1968年,她年幼的弟弟在陽台上不幸被砲彈擊中而亡,她也被子彈擊中左肩。

劉鳳玲說:「戰爭一直打,子彈我不知道從那裡飛過來,就打到我的手,我就抓住,好痛好痛,我現在講,我就起雞皮疙瘩。」

越戰打到晚期,戰爭的陰影在西貢日漸擴大。1975年4月底,劉鳳玲在華航任職的大弟,搭上了最後一班撤僑專機逃到台灣,而未能及時逃離的她曾嘗試偷渡,但船開出海邊不久就被海盜洗劫,只得跳船逃生,又回到了岸上,等到輾轉取得移民資格,來到台灣時已經是2004年。

安康社區住戶劉鳳玲說道,「他叫我們搬也不能不搬,你要強制在那邊住也不行,他會趕你啊。」

台北市政府十多年前開始,在當地重蓋社會住宅,面對改建,劉鳳玲不得不搬出住了將近20年的老房子。而社區裡很多新舊兩代的越南移民,則是早已陸續搬離。

曾是越南僑民落腳處的安康平宅,在市府的公營住宅改造計畫下,只被保留下兩棟,對比起一旁新建的高聳新社宅,僅存的兩排矮房,持續見證著這篇台越難民史的一頁滄桑。

曾是越南華僑最大聚集地 木柵安康社區匯聚兩代越南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