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子化浪潮衝擊,不少私校經營困難,改轉型長照,以另一種形式延續教育使命,然而稻江護家等私校雖已取得主管機關許可,但實際轉型困難,更難投入營運,問題出在校舍改建須符合衛福部標準,流程繁瑣,也受限區域資源總量管制,有學校感嘆「政府開好門,卻沒有鋪好路,甚至還設了路障」。
全台各地陸續有學校試圖轉型長照機構再出發,新北開明工商是全國第一件高中職獲准轉型為長照機構法人案例,為「私校退場不等於廢校」立下新模式;基隆光隆家商也正籌設。但絕大多數私校轉型依然受限。
以嘉義縣稻江科技暨管理學院為例,二○二一年七月底停辦,董事會依「私立學校法」轉型為長照財團法人,規畫籌設住宿型及社區式長照機構、日間照顧中心、銀髮圖書館等,建構「綜合社會福利園區」。歷經三年多審查,教育部核定今年十一月卅日為轉型最後期限。然而稻江提出的「綜合社會福利園區開發計畫書」及校地變更社會福利設施使用尚未完成,已向縣府報請展延,盼年底前先掛牌成立。
嘉義縣府表示,去年五月,核准稻江籌設住宿式與日間照顧服務,惟土地分區變更尚在審議,園區開發待核定,為活化校地資源,納入托嬰中心及小規模多機能服務,期達成「老幼共照」目標。
立委林月琴表示,私校轉型雖具潛力,但全台實際進行案例卻不多,除了轉型所需經費與資源龐大,也牽涉原有校產的產權、法律與地方共識問題。政府對私校轉型提供諮詢與政策指導,實際補助與配套不足,須研擬更具體的支持方案。
「市場供需是大問題。」林月琴強調,住宿型長照機構床位不足,台灣目前一床照顧費用每日平均三千元、月支出近九萬元,對多數家庭負擔沉重,若無法從制度面解決,轉型計畫恐難落實,無法回應高齡社會挑戰。
創校六十一年的私立開明工商今年二月獲准轉型為長照財團法人,校方強調「教育沒有消失,是轉化成另一種服務與關懷。」將先設立社區型團體家屋,服務失智長者,再逐步推動住宿型長照。
基隆光隆家商今年逢七十周年,最盛時期全校三千名學生,如今僅剩五十四名,明年七月退場轉型社福場域,校內「聖哲樓」開辦日照中心已定案,今年底營運,可服務四十八人;申設銀髮健身俱樂部已送件,待中央審查;校園另規畫為住宿型長照機構,力拚三年內通過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