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疫情陰霾散去,街頭商圈再現人潮,消費者重返實體店面,零售市場逐步恢復熱度。根據經濟部統計處資料顯示,台灣零售業銷售額於2021年突破4兆元,至2024年更攀升至4.85兆元,創下歷史新高。電商通路同樣表現亮眼,2024年網路零售銷售額達6,533億元再創紀錄。
然而,在繁榮表象之下,市場成長動能正逐漸放緩。隨著「疫情紅利」退場、報復性出國潮興起,內需市場受到排擠。2023年零售業銷售額年增率僅0.32%,創近年新低。雖然2024年受大型活動與節慶帶動回升,但這並非長期穩定動能。
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升高,原物料與營運成本持續攀升,通膨壓力讓消費者更加謹慎。購物行為出現明顯轉變:比價、找折扣、分期與小額消費成為常態。對零售業者而言,挑戰已不只是「通路選擇」的問題,而是「如何讓消費者願意掏錢」。從生活型態、社會觀念到人口結構變化,都在重塑零售經營邏輯。高齡化、少子化與遠距工作等趨勢,使消費需求更加分散,也讓傳統商圈面臨結構調整壓力。
在消費結構轉變之下,「社區型百貨」逐漸成為零售業的新焦點。根據即將發布的《2025商業服務業年鑑》指出,這類商場不同於傳統百貨集中於市中心、主打時尚品牌,而是深耕住宅區、服務在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例如新莊的宏匯廣場以周邊社區客層為主,平日提供商務餐飲與休閒空間,假日轉為親子娛樂場域;桃園台茂購物中心則以近距離客群為主,設置約6千坪戶外綠地與免費兒童遊樂園,每年吸引上百萬人次造訪。社區型百貨的核心不在坪效,而在「生活延伸與情感連結」。當商場能融入居民生活,就不再只是購物場域,而是社區的一部分。
此外,在通膨壓力下,「高性價比」成為消費者決策的關鍵詞。美國折扣零售商TJX Companies(TJX)的成功正是典型案例。其透過「挖寶式購物」體驗,讓消費者每次進店都有驚喜。TJX採取高頻率、低庫存的採購策略,收購過季或剩餘商品,以低價再販售。這種模式不僅降低庫存風險,也創造消費黏著度。其成功啟示零售業:價格競爭不單只是削價,而是要讓消費者覺得物有所值。
再者,隨著數位科技益發普及,零售業正從「銷售導向」轉向「數據導向」。零售媒體網路(Retail Media Network,RMN) 成為最新趨勢。RMN讓零售商不只販售商品,也販售廣告曝光與數據流量。業者可透過自家App、官網、電子看板與POS系統,向品牌商提供精準投放服務。
以日本全家便利商店為例,其憑藉萬間門市,已使全家便利商店具備從商品通路轉為媒體通路的條件。透過RMN,全家便利商店讓品牌廣告精準觸及消費者,同時開拓新收益來源。這象徵零售業正邁向「數據驅動的營收模式」。
展望未來,後疫情時代的零售競爭,已從「通路之戰」轉向「價值之戰」。未來零售業成長將聚焦三大方向:一、洞察變化、靈活應變:針對小家庭、銀髮族與單身族群,提供更貼近生活與健康導向的商品與服務。採取社區微型店、複合店與快閃店等靈活布局。
二、穩定品質、強化價值:發展自有品牌、提升服務品質,讓消費者感受到「物有所值」。
三、擁抱數位、創造新收益:運用RMN與全通路整合,結合實體互動與線上數據,建立新的獲利模型。
當消費者變得更理性、品牌競爭更激烈,零售業的關鍵不再是「價格戰」,而是「如何與消費者建立長期關係」。在這場新常態的變局中,唯有懂得傾聽、創新與連結的零售業者,才能在變動的市場裡找到新的成長動能。(作者是商業發展研究院商業發展與策略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