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時報 社論
全球AI浪潮持續延燒,各界關注的焦點也從原本多側重於上游的硬體製造與雲端運算,逐步擴展至中游的系統整合與解決方案業者,如今則進一步延伸至產業端的實際應用。
近年企業數位轉型需求急速升溫,從製造、金融、醫療、零售等許多產業皆可看見AI應用熱潮,資服業者與新創公司也積極投入,希望搶攻產業AI化的龐大商機。
國發會主委葉俊顯上任以來持續催生台灣AI新十大建設,提升百工百業的競爭力,為台灣經濟奠基,強化國家的安全與韌性。然而,要讓AI成為台灣產業下一階段轉型升級的加速器,一大關鍵在於能否有效解決產業的實際需求,特別是中小企業的轉型痛點。
近日歐盟發布「AI應用策略」計畫(Apply AI Strategy),針對當前歐盟中小企業導入AI時的挑戰提供許多極具價值的策略作法,值得重視。
歐盟計畫文件指出,歐洲目前實際導入AI應用的企業占比極低,其中具備AI導入經驗的中小企業占比更僅有12.6%,主因企業導入AI時常面臨三大瓶頸:導入成本過高、人才短缺與資料欠缺。
首先,AI導入涉及硬體、雲端運算與諮詢顧問等新增成本,中小企業資源有限,往往難以承擔。其次,多數中小企業缺乏AI工程師及能夠將技術應用於商業決策的跨領域人才,即使政府協助提供技術解決方案,若企業內部無法維運,AI所能發揮的效益也不易長久。第三,AI導入需建立在經過清理的高品質資料,而中小企業通常欠缺資料治理能力,導致模型無法訓練或效益無法有效彰顯。
為了克服上述問題,歐盟擬在多個地區成立「歐洲數位創新中心」來服務中小企業,希望透過遍布各地的輔導資源,提供低成本試用、技術導入與教育訓練,讓中小企業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提高對AI導入的意願。
此外,歐盟規劃設立「隨需AI平台(AI-on-Demand Platform)」,整合開源模型、產業資料與實際應用案例,讓中小企業能迅速對接適宜的解決方案。同時,透過設計模組化課程,提升企業內部的AI素養,培養能轉譯業務語言與技術語言的人才。
回到國內,政府宣示推動的AI新十大建設,內容涵蓋智慧應用、關鍵技術與數位基磐三大面向,希望促進「AI產業化、產業AI化」。從政策願景來看,這確實是台灣下階段產業發展的重要起手式,但若要真正使AI落地生根,政策必須從技術導向轉向應用與需求導向。
首先,AI建設不能只聚焦在晶片和演算法等領域,應強化「AI即服務」(AI as a Service)模式,建立中小企業可租用、可模組化的AI平台。如此一來,中小企業不必自建模型,即能按需求訂閱AI服務,如此才能降低企業導入AI門檻,同時也能累積跨產業的共用數據與經驗。
其次,台灣可考慮仿效歐盟設立區域型數位創新中心,由公私協力,結合學研與地方產業聚落,如中部地區的精密機械、南部地區的智慧製造等,讓創新中心成為AI普及與應用的關鍵節點,也成為企業共享經驗、進行模型驗證的平台。
算力即國力,AI正在重塑全球產業的競爭格局。台灣要把握AI商機,不能只自滿於擠身全球AI供應鏈,更重要的是能否協助國內企業善用AI,強化經營能力。惟有AI走出實驗室,讓相關產品與服務的價值不再僅止於軟硬體生產,而是真正成為工廠生產的效率工具、農作的幫手、醫院的助理、產品銷售的顧問時,政府的「AI產業化、產業AI化」,才算真正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