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整合傳播部製作
203
當鴻海攜手輝達宣布在高雄設立AI算力中心的消息傳出,意味著南臺灣的產業地景正在悄然轉變。從亞洲新灣區到仁武產業園區,一條串聯南北高雄的半導體S廊帶正在成形,而這條廊帶的核心競爭力,不僅來自政策利多,更源於全方位的土地整合與活化──過去的工業區如何華麗轉身,成為全球科技巨頭搶進的熱土?
高雄市政府自1958年開辦全臺首期市地重劃以來,已累計完成超過100期土地重劃。從愛河沿線到鐵路地下化區域,再到多功能經貿園區,這座城市早就練就了一身土地整合功夫。但亞洲新灣區的改造,卻是截然不同的挑戰。
過去的重工業區透過都市計畫變更,搖身一變成為特定經貿核心專用區、特定文化休閒專用區、特定倉儲轉運專用區。在多功能經貿園區內,10期市地重劃區井然有序地展開,每一塊土地都有精準的產業定位。
當工業區遇見智慧科技 一場土地的華麗轉身
亞洲新灣區藉由市地重劃與區段徵收,重新區劃原工業區土地,成為地形方整、大面積大街廓的產業用地,由企業與廠商進駐開發。
為加速產業引入及提供產業人才優質環境,行政院核定「亞灣2.0:智慧科技創新園區」計畫,從5年106億元擴增為7年170億元,透過擴大用地/群聚/創新/輸出等四個擴大策略與國際鏈結,表面看來是預算追加,實質反映了產業思維的根本轉變。
新灣區內指標建設也已陸續完工啟用,包括高雄市立圖書館總館、高雄展覽館、高雄港旅運中心、高雄流行音樂中心等重要地標,預計引領金融、展覽中心、辦公大樓、觀光旅館等產業發展,扮演高雄拚經濟的火車頭角色。
這種複合用途的空間配置,讓企業不再只是「進駐」,而是「融入」。IBM、中華電信這些科技大廠選擇亞灣,看中的正是這種產業、研發、生活機能一應俱全的完整環境。
招商實力從哪裡來?空間基礎建設的戰略布局
根據高雄市財政局統計,2024年招商金額達1,021億元,比2022年的708億元大幅成長。這些投資案大多集中在亞洲新灣區,印證了空間規劃與產業需求的高度契合。
但招商成功絕非偶然。高雄市政府的「投資高雄事務所」提供一站式服務,背後有完整的土地整合體系做支撐。以區段徵收與市地重劃作為開發工具,更是城市競爭力的基石。
隨著國內外科技大廠、研發中心或基地接連進駐,加上亞洲資產管理中心高雄專區、亞灣智慧公宅等設施陸續到位,共同打造亞灣成為兼具產業與生活機能的國際經貿核心區域。
亞灣智慧公宅模擬圖。(照片提供:高雄市政府。)
從量變到質變:南方新勢力的戰略意義
當我們把視角拉高,會發現高雄的土地戰略有著更深層的意義。如果說亞灣區是高雄轉型的門面,那麼仁武產業園區就是這場變革的重要支點,與亞灣區的設立目標,都是為了推動高雄轉型為高階製造中心。
攤開地圖,仁武產業園區的位置極其關鍵,基地緊鄰國道10號,交通路網便捷,便於連結高雄港及小港國際機場,園區開發計畫更促使周邊區域進行市地重劃,整合土地,有效配置產業、公共設施與住宅用地,配合產業園區的發展。
仁武產業園區與路竹科學園區、楠梓科技產業園區和橋頭科學園區形成廊帶群聚效益,往南連結亞灣智慧科技創新園區,是串聯南臺灣科技廊帶的天然節點,這條半導體S廊帶正在重新定義臺灣的產業地理。
南方崛起 迎向轉型契機
高雄的成功經驗,也能為其他面臨轉型挑戰的城市提供借鏡。在全球產業鏈重組的關鍵時刻,誰能提供最適合的土地、最完善的基礎建設、最有效率的行政服務,誰就能在下一波產業競爭中脫穎而出。
南方新勢力的崛起,不只是高雄的勝利,更是臺灣產業韌性的展現,南部正以嶄新姿態迎接歷史機遇,這場從土地開始的產業革命,才剛要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