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財經 記者徐義平/專題報導
行政院將社宅的2成設定為「婚育宅」,但今年全台中央社宅釋出婚育宅僅1,022戶,明年預估1,050戶,即便到2028年總數可達1.1萬戶,若以去年全台一年結婚對數超過12萬對來看,今、明年婚育宅連滿足1年結婚對數的1%都不到,即便2028年可達1.1萬宅,仍呈現「僧多粥少」的情形。
房產業者指出,即便婚育宅對於育兒家庭租期最長可達12年,一旦租期屆滿,終究還是要面對現實社會的居住負擔,不是被迫接受更高的房租,就是要在高房價的現實下咬牙買房。
高力國際不動產業主代表服務部董事黃舒衛表示,雖然從統計數字來看,婚育宅供給量無法支應每年結婚家庭數量,恐無法真正達到具體成效,但真正有資格申請社宅,同時有主動意願、有客觀機會申請婚育宅的家庭,其實相對有限。而且,政策甫上路,未來仍有很大的修正空間,對偏好購置房產的族群來說其實兩不違背,尤其未來科技、人口、住宅供需變化大,如何安頓、培養社會未來的發展力,才是國安問題。
根據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數據,今年第一季全國房價所得比約10.24倍,六都中,以台北市15.85倍最高,新北市13.49倍、桃園市8.96倍、台中市12.27倍、台南市9.71倍、高雄市9.92倍;若與12年前相較,房價所得比加重幅度相當驚人,全國大增5.54倍,六都中以北市加重9.71倍最多,新北市增加6.89倍、桃園市增3.22倍、台中市增7.47倍、台南市增3.85倍、及高雄市則增4.15倍。
房產業:居住政策應多元 租售並行
房產業者認為,居住政策方面,除提供租金較市價便宜的社宅外,對於想要買房且負擔得起的民眾,其實也應該提出相對應政策,尤其房價所得比如此沉重,需要更多元的住宅政策讓民眾滿足居住需求。
馨傳不動產智庫執行長何世昌指出,全球先進國家普遍無法解決高房價問題,更難在短期內大幅提升薪資所得,因此最終走向「租、購補貼並行」路線。不僅如此,連部分社宅也從「只租不售」邁向「租售並行」,像是英國「可負擔住宅」就分為出租與出售等兩種類型,可以滿足不同族群的安居需求。
他表示,社宅當初設置目的是希望幫助有需要的年輕人,用比市價便宜的租金提供給經濟能力相對有限的民眾,因此建議入住社宅的家庭,還是要趁那段時間想辦法多存點錢,若社宅數量始終供不應求,甚至沒有中籤,還有能力在外租屋或購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