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重心南移、基建逐步到位 南方進行式 發掘創新引擎

經濟日報 林昭憲

南台灣正處於產業轉型與再定位的關鍵時刻。面對高齡化社會、淨零排放與地緣政治重組等國際挑戰,產業發展邏輯快速演變。過去以製造為主的南部,在這波轉型浪潮中,逐漸展現高科技、綠色能源、智慧農業等多元動能,顯示其不再只是台灣的產業腹地,更具備成為創新引擎的潛力。

在政策重心南移、基礎建設逐步到位下,南部產業聚落正在形成新的成長樣貌。從早期加工出口區與重工業基礎起家,今日已轉向聚焦創新導向。2023年南科營收首度超越新竹科學園區,象徵南台灣在產業重心與價值鏈位置上的深層轉變。配合政府推動的「大南方新矽谷計畫」,正積極布局半導體、航太、電動車、智慧農醫、無人機等前瞻領域,整合嘉義、台南、高雄與屏東的區域特色,逐步形塑出一條創新密度高、連結力強的科技走廊。

然而,區域升級的關鍵,不僅在於產業的「集中」,更在於技術如何深入扎根、實際改變在地產業運作模式。為此,工研院推動「AI-Xmation」策略,結合5G、AIoT與AI核心技術,從「產業化AI」與「AI平民化」雙軌布局,協助在地產業進行數位轉型與智慧升級,提升彈性與韌性,強化面對全球變局的適應力。

值得一提的是,除傳統製造外,南部在半導體材料與先進封裝領域也正扮演關鍵角色。隨著2.5D/3D IC、材料自主化與設備本土化等趨勢加速,再加上電動車、綠能與航太產業蓬勃發展,南部正成為前瞻應用與製造場域的核心樞紐。工研院亦積極協助產學界資源整合,促進由「製造導向」走向「創新驅動」,並與AI應用場域深度連結,推升整體創新能量。

科技驅動不僅發生在陸域產業,海洋也正成為南台灣的下一個戰略場域。南部作為台灣連結世界的海洋門戶,擁有完整且成熟的產業體系,包括全球第四的遊艇製造實力、世界第一的鮪魚遠洋漁業船隊以及健全的造船、航運與港口服務基礎。隨著藍碳經濟、綠色轉型浪潮興起,南部海洋產業亦進入技術驅動與創新應用的新階段。

為呼應這波轉型,工研院提出「以空輔海、以海養綠、以綠引金、以金創新」的推動策略,聚焦智慧海洋設備、藍碳經濟、生質材料、綠色航運等應用落地,將海洋視為台灣實現淨零與綠色創新的重要場域。這不僅有助於拓展產業邊界,也為南臺灣開啟「藍色經濟」的新局。

除了海洋經濟,農業亦是南部發展的核心命脈。作為全台糧倉,南部擁有豐富的農業資源與產量優勢,然而也面臨人口老化、缺工、極端氣候與永續法規等結構挑戰。為此,政府推動農業4.0轉型,結合智慧化、低碳化與永續化三大面向,導入科技創新與系統升級。

工研院參考德國Fraunhofer的COGNAC 計畫,引入「農業資料空間(ADS)」概念,打造具有數據主權、可跨平台協作的農業數位系統,並建立國際合作試驗場域。配合農漁電共生、固碳參與、碳權交易等創新機制,促進土地活化與產業增值。結合台灣在半導體、資通訊與生技的優勢,推動深層智慧農業科技,讓農業不只是生產端,更能升級為具輸出能力的智慧農業系統整合產業,走向國際、創造出口導向的新農業典範。

在產業組織層面,競爭力的來源也正在轉變。從過去強調單一企業與供應鏈優勢,到如今強調群聚合作與虛擬整合,全球產業格局正朝向更具網絡性與彈性的模式發展。進入數位時代,傳統實體園區的物理限制漸漸鬆動,「虛擬群聚」成為未來發展的重要模式。

透過數位平台整合上下游資源與研發能量,虛擬群聚不僅可促進產官學研協作,亦能突破區域與國界限制。愈來愈多中小企業透過數位供應鏈與在地服務網絡,成為大型企業的備援體系或創新夥伴。這類虛實並進的產業模式,將大幅提升區域產業韌性與調度彈性。工研院正協助南部建構「虛擬產業生態系」,串聯產學研中介機構與創新平台,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產業新格局。

產業轉型從不是一蹴可幾,但南台灣的改變已逐步顯現。從製造聚落到創新走廊,從農業糧倉到科技輸出基地,南台灣正以更開放、多元與前瞻的姿態走向未來。我們相信,未來的南部不僅是台灣的產業基地,更是連結世界的創新出海口。工研院願與各界攜手,以科技為槳、創新為帆,持續推動南部產業進化與再定位,共同啟動下一個產業黃金年代。(作者是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所長)

政策重心南移、基建逐步到位 南方進行式 發掘創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