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 引言
- 市場背景:宏觀經濟與產業環境
- 市場供給側現況與動向
- 租賃市場分析:租金、空置率、產業需求變化
- 購置/投資市場:資金流向、交易熱點、風險因素
- 區域與商圈差異:以台北市為主、輔以北北桃等地區觀察
- 未來趨勢與挑戰:科技產業升級、供給壓力、調控政策
- 結論與建議
引言
背景:科技驅動下的商辦新格局
隨著全球經濟結構轉型與科技產業的高速成長,台灣商用不動產市場正迎來結構性變化。特別是在 AI、半導體及綠能等產業的帶動下,企業總部與商辦空間需求持續成長。另一方面,疫情後的「混合辦公模式(Hybrid Work)」已成為主流,促使企業重新檢視辦公空間的配置與租用策略。
在此背景下,台北商辦市場成為不動產投資者與企業營運布局的焦點。從信義計畫區的A級辦公大樓,到內湖、南港科技園區的研發型廠辦,皆呈現活躍的交易與租賃動態。
供給、租賃與投資交易三大面向檢視商辦市場
1️⃣ 供給面:新案湧現、空置率上升
近年北市及新北市多棟A級商辦大樓陸續完工,例如信義區、南港區、內科重劃區等地的指標案,預計未來兩年內新增供給將創近十年新高。短期內恐出現階段性空置率上升壓力,但長期仍受產業升級與企業自用需求支撐。
2️⃣ 租賃面:混合辦公驅動需求轉型
混合辦公使企業更重視「彈性空間與智慧化管理」,中大型企業傾向採複合式空間組合,包括共享辦公、研發中心與展示空間。根據市場報告,A級辦公大樓平均租金於2025年仍維持穩定,但部分次級地段已有議價空間。
3️⃣ 投資面:資金趨謹慎但長期潛力不減
雖然全球利率環境高檔、資金成本上升,投資人對商辦投資態度轉趨保守,但高品質商辦仍被視為穩定收益資產。壽險、REITs與高資產族群仍持續布局,尤其鎖定台北核心區的ESG綠建築與高租約穩定度標的。
整體而言,台灣商辦市場在科技產業升級與企業總部化的趨勢下,仍具長期成長潛力。然而,短期挑戰包括:
新供給釋出導致租金壓力;
投資資金觀望,交易量縮減;
辦公需求型態轉變,企業偏好彈性與節能空間。
未來,成功的商辦開發與投資策略應聚焦:
1️⃣ 區位強化:鎖定交通節點、園區聚落與產業鏈核心地段;
2️⃣ 產品差異化:結合智慧建築、綠能節能與混合功能設計;
3️⃣ 租賃靈活化:提供短租方案、共享空間、客製化管理服務。
在此格局下,台灣商辦市場正從「傳統辦公」邁向「產業生態型空間」的新階段,對於投資人與企業而言,2025年將是重新佈局、掌握結構性紅利的關鍵轉折點。
市場背景:宏觀經濟與產業環境
背景:
台灣經濟在 2023–24 年間雖然受到全球供應鏈重整、中美貿易摩擦與疫情後轉型等影響,整體仍維持穩定成長。根據報告,2024 年上市櫃公司營收年增 12.8% 創新高,失業率降至 3.32%。
同時,科技產業、AI 應用、半導體擴產在亞洲區域(含台灣)持續發酵,企業對於總部、研發中心、辦公環境升級的需求提升。
分析:
在此背景下,商辦市場的需求端獲得兩大推力:其一為企業追求升級辦公環境(例如科技/生技企業找 A 級大樓、研發群聚);其二為資產保值增值需求(尤其企業自用或投資人對穩定租金收益的產品有興趣)。
但另一方面,全球資金環境轉向、銀行貸款審慎、通膨與利率上升亦帶來不確定因素,影響商辦資產的投資評價。
結論:
宏觀與產業環境整體支撐台灣商辦市場發展,但同時也加入不少外部變數。投資或承租決策需考慮產業定位、自用 vs 租賃需求及市場資金環境變化。
市場供給側現況與動向
背景:
根據報告,台北市中心商辦(A級辦公大樓)自 2024 年起進入每年新供給逾三萬坪的高峰期。 例如,2024 年底 A/B 辦公大樓平均租金較前年僅成長約 1%、空置率也從 5–6% 逐步走高。此外,2025 Q2 報告指出,2025 年上半年 A級辦公室累計租賃成交面積為 20,258 坪,較去年同期減少 17%。
分析:
供給側的顯著特徵包括:
- 新落成/即將落成的大樓多集中在台北市內科、信義商圈、南港商業區等,且規模龐大。
- 舊辦公大樓面臨換租、搬遷或升級需求,而新大樓則吸引具升級意願企業進駐。
- 供給增加的同時,租賃需求雖有回升但面對決策週期拉長、企業慎選空間、新型態辦公(混合、遠距)等因素,去化速度放緩。
- 因投入量增加,空置率存在上升風險,房東必須採取更靈活策略(如延長免租期、提供裝修優惠、彈性租期)以維持競爭力。
結論:
商辦市場供給正快速累積,尤其優質 A 級辦公產品。雖然需求端尚存支撐,但若房東或開發商不調整策略,可能面臨空置與租金成長停滯的風險。投資人應關注供給節奏、物件定位及競爭態勢。
租賃市場分析:租金、空置率、產業需求變化
背景:
據報告資料,2025 年第一季台北市辦公室空置率降至 5.4%,租金為新台幣 2,666 元/坪。然而,因大量新供應預期進入,全年預估空置率將上升至約 7%。同時,2025 Q2 租賃成交量較去年同期減少 17%。 另外,2024 年台北市主要辦公商圈月租金單價中,信義商圈平均為每坪 4,038 元。敦北民生商圈年漲幅達 9.34%。
分析:
- 租金水準:優質地段(如信義商圈)租金已達高位,每坪月租可突破 4,000 元甚至超過 5,000 元。
- 空置率:雖有一段時間回落,但因新供給湧入,預期上升壓力增大。
- 租賃成交:企業租賃意願延遲、決策週期拉長、小型租戶佔比提升。報告指出 2025 Q2 A辦租賃成交中,租用面積小於 200 坪的佔比達 48%。
- 產業需求變化:科技、生技、顧問服務為擴張主力,尤其選擇 A 級辦公大樓以提升形象與吸引人才。
- 舊辦公樓面臨升級或淘汰危機,企業對於空間配置、環境智慧化要求上升。
結論:
租賃市場表面仍維持動能,但底下變化不容忽視。高租金、高品質辦公大樓受企業青睞,但供給壓力與企業租賃模式轉變,使得租金成長幅度受限、空置風險提高。租賃市場需更具彈性與分化策略。
購置/投資市場:資金流向、交易熱點、風險因素
背景:
在投資面,報告指出 2024 年台灣商用不動產(含商辦與工業型資產)交易總額達新台幣 1,251 億元,較前年小幅減少 7%。其中,辦公室與廠辦交易尤為活躍。
2024 年辦公室(商辦+廠辦)交易約 1,003 億元,其中預售交易佔 35%。投資標的日益重視區位、資產品質與租戶結構,尤其科技/研發相關企業購置自用辦公大樓案例增多。
分析:
- 自用型購置:不少大型企業選擇購置整棟辦公大樓以掌控營運空間、增值資產。這類交易雖數量不多,但對市場具有示範效應。
- 投資型交易:投資人在商辦產品上較為謹慎,考量租金收益、空置風險、未來供給等因素。
- 預售交易興起:預售辦公大樓成為熱門標的,具備客製化需求、區位選擇優勢。
- 風險因素:資金成本上升、貸款條件收緊、租賃市場不確定性提升,使得投資人更挑選優質、低風險標的。房東若位於供給密集區或租戶單一,風險較高。
結論:
購置/投資市場雖仍有活力,尤其在科技企業自用需求與優質資產上,但整體趨於謹慎。投資人應聚焦區位好、品質高、租戶彈性強的物件,並針對未來供給與租賃環境變化做好評估。
區域與商圈差異:以台北市為主/輔以北北桃
背景:
在台北市,核心商圈如信義商圈、松江南京商圈、敦北民生商圈的辦公租金與交易活躍度位於前列。例如:2024 年台北市主要辦公商圈月租單價中,信義商圈平均為每坪 4,038 元。敦北民生商圈年漲幅 9.34%。在交易量方面,松江南京商圈 2024 年租賃交易件數達 36 件為第一。至於外圍如北北桃(北台北、桃園、新北)地區或科技園區(如內湖、南港)亦受關注。2025 Q2 報告指出 A級辦公於核心外圈(南港商業區)亦有微幅租金上揚。
分析:
- 核心商圈優勢:交通、品牌大樓、企業總部密集、國際能見度高,使租金維持高檔,投資吸引力強。
- 外圍與科技園區優勢:如內湖科技園區、南港經貿園區,因科技產業聚落、交通建設成熟,成為租賃或總部選擇的新亮點。但租金基數低於核心商圈。
- 區域供給差異:核心商圈雖供給也增加,但因單價高、企業升級需求強,使得老舊大樓更易受淘汰;而外圍區域供給可能更快、淘汰速度亦加快。
- 租金差距及成長潛力:核心區租金已高,成長空間有限;外圍區域仍有升值空間,但風險與競爭亦較大。
結論:
區域與商圈定位對商辦市場表現具關鍵影響。核心商圈雖穩健但成長有限;科技園周邊與外圍區域雖具潛力但需甄選產品。投資或租賃時應考慮區位與大樓品質匹配策略。
未來趨勢與挑戰:科技產業升級、供給壓力、調控政策
背景:
報告指出,隨著 AI、半導體、軟體研發等產業升級,辦公/研發空間需求將更加專業化、智慧化。另一方面,台北市中心將於 2025、2026 年迎來大量新辦公大樓供給,例如未來兩年可租賃面積合計逾 10 萬坪。 在政策面,銀行貸款態度嚴謹、保險業辦理不動產投資管理辦法(保險資金投入不動產門檻)有望放寬,可能影響資金流入商辦市場。
分析:
- 產業升級需求:科技、生技、創新服務業希望藉由優質辦公/研發空間提升企業形象、吸引人才、創造研發效率,將帶動對 A級高規格辦公樓的需求。這是長期支撐因素。
- 新供給壓力:大量新大樓進場意味著市場競爭加劇,尤其租賃市場的老舊物件面臨淘汰;租金成長可能被壓抑,空置率有進一步上升風險。
- 調控與資金環境:利率環境、貸款審核、投資人預期收益率都在變化。若資金成本上升或政策限制收緊,投資動能可能受到影響。
- 混合辦公、遠端工作影響:疫情後企業辦公模式改變,對辦公空間的配置與需求產生變數,如共享空間、彈性租期、智慧化設計等將成為差異化競爭點。
結論:
未來商辦市場潛力仍在,但風險並存。成功者將是能夠掌握產業需求、提供高規格/彈性空間、位於優勢區位且租賃策略靈活的大樓。否則可能面臨租金停滯、空置率上升的挑戰。
結論與建議
背景總結:
回顧上述分析,台灣商辦市場在供需雙方均有動能—需求來自企業升級、自用購置與投資需求;供給端則呈現快速累積。區域、產品質量、產業需求皆為關鍵變數。
分析總結:
- 租賃市場:優質地段租金維持高檔,但成長潛力可能受限。空置率上升去化速度放緩是潛在風險。
- 投資/購置市場:資金仍在,但更重視風險控管與資產品質。預售辦公大樓與企業自用需求成為亮點。
- 區域選擇:核心商圈穩健但高門檻,外圍與科技園區潛力大但競爭激烈。
- 未來趨勢:科技產業升級、智慧辦公、新供給潮、混合辦公模式變化、政策資金環境變動皆為影響因素。
建議:
- 租賃者(企業):建議優先評估未來 3–5 年的辦公需求升級、交通及周邊機能、空間彈性設計,盡量選擇質量佳、交通便捷、科技化程度高的大樓。
- 投資者/開發商:應聚焦區位優勢明顯、租戶需求明確、產品可差異化(如綠建築、智慧辦公、生物科技適配)、並設計靈活租賃模式(租期、裝修補助、共享空間)以因應供給壓力。
- 房東/大樓管理:面對新供給競爭,需主動升級設備、改善公共空間、提供彈性租賃條件,並強化大樓品牌形象,以保持吸引力。
- 政策/監管層面:應注意貸款及投資資金環境變化、土地供給規劃、新建大樓競爭節奏,以及企業辦公空間需求變化(如混合辦公)對市場結構的長期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