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美麗,如今的無奈?揭開台灣老建築「變醜」的真相!

一張舊照片,讓人重新思考「什麼是美的台灣」。
日前知名粉專創辦人呂哲宇在臉書分享「南機場公寓」舊照,畫面中建築立面簡潔、線條分明,與如今雜亂無章的實景形成鮮明對比,引發上萬網友共鳴。
這不只是對一棟老宅的感懷,更是一場對台灣市容審美與建築文化的反思。

📑 目錄導航

  • ✨ 引言:南機場舊照震撼曝光,網友驚呆台灣市容變遷
  • 🏗️ 台灣建築真的醜?拆解背後五大原因
  • 📊 原貌 vs 現況:老公寓美感崩壞比較表
  • 🧱 建築原始風格其實不差?從老照片看出真相
  • 🚧 違建、鐵窗、室外機:三大「醜化元兇」分析
  • 🎭 假巴洛克、新古典風的崛起:審美混亂的時代標誌
  • 🗺️ 市容整齊美學典範:這些地方做到了
  • 🧭 觀點建議:如何找回城市原味與視覺秩序?
  • 📝 結語:醜建築的背後,是社會妥協與制度鬆動

引言:南機場舊照震撼曝光,網友驚呆台灣市容變遷

一張舊照片,讓人重新思考「什麼是美的台灣」。
日前知名粉專創辦人呂哲宇在臉書分享「南機場公寓」舊照,畫面中建築立面簡潔、線條分明,與如今雜亂無章的實景形成鮮明對比,引發上萬網友共鳴。
這不只是對一棟老宅的感懷,更是一場對台灣市容審美與建築文化的反思。


🏗台灣建築真的醜?拆解背後五大原因

許多人批評台灣建築「亂、老、醜」,但真的是天生醜嗎?以下列出主因:

問題項目

說明

違建橫行

鐵皮加蓋、頂樓違建,破壞原有建築比例與外觀

雜亂招牌

商圈內各自為政,色彩、尺寸不一,視覺凌亂

鐵窗與鐵欄杆

為了防盜加裝,卻讓整體建築失去開放與美感

空調室外機配置

缺乏統一位置設計,突兀外露、滴水噪音問題嚴重

外牆老化未整修

社區共識不足,導致無法統一粉刷或整修,留下斑駁牆面

這些並非建築設計本身的錯,而是使用後期的變動與政策鬆散造成的「醜化效應」。


📊 原貌 vs 現況:老公寓美感崩壞比較表

透過實際案例「南機場公寓」的舊照與現況對照,可以明顯看出變化:

項目

原始狀態

現況狀態

外牆

白色洗石子立面、整齊對稱的窗戶線條

部分長霉、掉漆、色塊不一致

鐵窗與鐵皮加蓋

無鐵窗、無加蓋

各戶自裝鐵窗、頂樓增建雜亂不堪

空調設置

未見室外機(或隱藏於內部)

每戶外露冷氣室外機、高低不齊

招牌與店面設計

店面風格統一、字體簡約

五花八門招牌、燈箱與布條佔滿牆面

📸 視覺衝擊來自於後天干預,而非建築本質本身。


🧱 建築原始風格其實不差?從老照片看出真相

民國70年代的公寓設計多源自日式現代風,強調比例、通風與功能性。
南機場公寓、信義安和站周邊的喬福大樓、甚至部分台中早期集合住宅,若去除違建與外掛,幾乎可媲美當代極簡主義風格。

特色亮點:

  • 線條俐落、比例協調
  • 窗框排列一致,創造視覺秩序
  • 材質使用講究(如洗石子、陶瓷磚)

🚧 違建、鐵窗、室外機:三大「醜化元兇」分析

🔧 違建問題
違建本質是對建築整體秩序的破壞,尤其頂樓加蓋、鐵皮屋突兀增加視覺高度,使原建築失衡。

🔒 鐵窗文化
防盜鐵窗曾是台灣都市傳統,反映治安焦慮,但如今在治安改善與科技加強下已非必需,卻仍未汰換。

❄️ 室外機配置
過去建築未規劃冷氣外機空間,現代需求強烈,使用者只能外掛,加劇凌亂感,甚至導致排水問題。


🎭 假巴洛克、新古典風的崛起:審美混亂的時代標誌

過去的亂,是後天加蓋的雜,近年的亂,則是「有意為之」的美學錯置。

🧱常見問題:

  • 虛假的羅馬柱、浮雕與歐風女神像
  • 金色欄杆、假窗飾與塑料外牆
  • 建築立面不講比例,只求「霸氣」

雖然這類建案試圖展現豪華氣派,但實則背離現代城市簡潔俐落的設計趨勢,也與氣候、空間文化不符。


🗺市容整齊美學典範:這些地方做到了

有些地區透過政策、社區共識或設計引導,實踐了整齊、美觀的街景:

📍 台北大稻埕
老建築修復保留原貌,招牌統一、外牆色調協調。

📍 台南永樂市場周邊
保有早期日式店屋結構,街景乾淨、文化氛圍濃厚。

📍 鹽埕新樂街(高雄)
招牌風格一致,街頭巷尾有視覺主題規劃。

這些案例證明,只要政策引導得宜、民眾願意配合,美感秩序仍可重建。


🧭 觀點建議:如何找回城市原味與視覺秩序?

👁️ 改變從理解開始
市容之亂,其實源於長期忽略設計邏輯與公共美感,應從教育與制度推進改變。

🛠️ 推動社區外牆整修補助
鼓勵住戶統一修繕,設立外牆維護獎勵制度。

🪟 限制鐵窗與冷氣外掛位置
透過建管規定與鼓勵隱藏式設計,逐步改善凌亂現象。

📜 招牌樣式統一立法
比照京都、東京部分地區,設計共通規範,維持街景統一感。


📝 結語:醜建築的背後,是社會妥協與制度鬆動

台灣建築不是一開始就醜,而是在時間流轉中,逐步被改造、堆疊、妥協,才產生現在的「醜亂感」。
城市是集體創作,當美感與規範缺席,建築再美也無法長久保有風采。

如今透過一張南機場的老照片,我們不只看見過去的美,更應重新思考現在的選擇。

讓「有味道的城市」不只是記憶,而是未來可能重現的日常。

 

🏚️曾經的美麗,如今的無奈?揭開台灣老建築「變醜」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