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首創住宅玻璃隔熱膜補助,強化公共運輸讓移動更清淨

在建築節能方面,台北推出全國首創的「住宅玻璃隔熱膜補助」,協助老舊住宅降低夏季室內熱輻射,減輕空調負荷來達到節能效果。同時,北市府也由公而私推廣建築能效管制。2025年4月底,台北市政會議更通過「建築物能源耗用管制辦法」,明訂所有公有及私有新建建築,建築物能源耗用標準應達建築效能第1+級及1及,逐步建立低碳建築標準。

交通運具也是都市熱源的重要來源之一。為降低交通碳排,北市府推動「綠運城市」政策,強化公共運輸與人本交通來達到永續,以基北北桃「1200都會通」定期票與減碳存摺鼓勵民眾搭乘公共運輸工具,並補助業者汰換電動公車、投入提高運量路線,更在捷運路網上導入節能與智慧化技術,降低能源耗損。2025年,台北市已有42條電動公車路線、781輛電動公車投入營運,服務數量為全國第一。

全民防災與大數據提升城市韌性,無人機與衛星監控守護山坡地

台北的盆地地形,除了悶熱,也面臨降雨與水土保持的挑戰。因此,北市府的「韌性城市」政策,以「全民防災、公私協力」的治理模式,整合政府、企業、學校與民間團體的力量,強化災防能力,並因應極端降雨以工程、大數據提升城市的降雨容受力。

同時,市府也透過水土保持計畫審查與山坡地開發監控,在開發審查階段納入滯洪、透水鋪面與綠化設計,並運用無人機與衛星影像監控,嚴防非法開發。2024年此方式共查獲17件違法開發案,展現數位科技在生態治理的關鍵角色。

最後在「淨零生活」上,台北市立下「2050淨零排放」的目標,並訂定「台北市淨零排放管理自治條例」,是全國第一部將2050淨零排放目標入法的地方氣候自治法規,以「降碳」、「創綠」、「節能」、「綠運」、「減廢」、「增匯」、「調適」及「永續」等八大核心,全面啟動氣候調適及淨零排放工作,實踐城市淨零轉型。

去年,台北市補助節電達5700多萬度電,減碳約2.8萬多公噸,相當於73個大安森林公園的固碳量。

身為一座高溫盆地,台北市面對氣候變遷選擇不退縮,而是用科技與綠意全面改造城市,朝2050淨零的目標邁進。

全國首創住宅玻璃隔熱膜補助,強化公共運輸讓移動更清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