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房價太高,月花3.5萬住養生村「75歲也才630萬」!3個多數人忽略退休陷阱,不小心就破產

風生活綜合報導

房價高漲的今日,即便有稍微回檔,幅度也都是3~5%,但之前的漲幅卻是50%起跳,這讓很多年輕人選擇放棄,覺得一切都不可能,這樣的觀念跟說法在五年前、十年前都是一樣的,每個年代都有不同的機會與威脅,以前這樣的說法更是常見,現在不知道是否有改善。

「反正晚年去住養生村就好了,一堆差不多年紀的人住在一起還比較快樂,根本不需要去買什麼房子。」在年輕時聽過這樣的說法,也曾一度覺得有道理,甚至覺得這是買不起房的解方,也不用太拚,生活品質可以拉上去更多些。

但後來資訊普及後才發現,這原來一切只是「想像」,現實狀況是費用非常高,除非要住在較偏遠的地段,而且服務也做不到位,醫療看護品質都比較差些,這樣費用才不會太高,否則按照現有的生活標準來看,要住到同等級的養生村、銀髮機構,那每年要花的費用不是普通上班族有辦法負擔的。

之前就曾被讀者這樣問過:「每個月估計約3萬5,一年也才42萬,保證金就是一筆25萬或35萬,看房型而定。那我現在60歲,15年後也才75歲,這樣我只花630萬,環境又不錯,可以跟很多差不多年紀的銀髮族有話題,不用背房貸,輕鬆多了,請問我有什麼地方沒想到,有遺漏的嗎?」

乍聽之下真是很棒的選項,況且現在630萬在六都應該都買不到滿意的房子,但就是有些思考誤區,該位讀者沒考量到。


一、如果活到75歲還是沒去天堂,怎麼辦?
台灣健保制度讓國人的壽命不斷延長,不一定是健康舒服的活著,但不出意外的話,繼續活到85、90歲是常態,這並不是醫院有什麼長生不老藥,而是台灣年長者真的越活越老,對富人來說,長壽是上天給的禮物,對窮人來說,卻不是禮物。

假如要試算未來餘命,最好別用75或80這種數字,到時候錢不夠用,總不能那時再重新找工作,心理層面也會難以接受。

二、這些養生村都有入住前提,例如:行動自如能自理
當生病難以自己照顧自己時,就不能住了,或者是租約到了就不續租了。要轉往費用更高的「老人養護中心-養護型)」。


讀者有必要搞懂以下區別,護理之家、老人養護中心-長照型、老人養護中心-養護型、安養機構(如高級養生村)。

建議親自去走訪這些單位,看看環境,才會知道跟想像的其實大不相同,而且收費方式也都不一樣。

三、費用不能單純用現在收費去估算,因為通膨會調漲
這些銀髮村、養生村都是財團經營居多,品質越好,每月的收費就越高,便宜的那肯定有,只是環境難以接受,年輕時過慣舒服日子,又怎麼能接受超濃消毒藥水味或者是尿騷味、糞便在地上卻只是簡單清潔就算了,很多便宜的機構在郊區,人力聘用不足,那環境就不多加描述,實際去走走就會感觸良多。

並不是說這樣的選擇不好,而是要細細思考,「看得上眼的養生村,費用同樣有其水準,需衡量自身能否負擔」。

每月近3萬~4萬的費用,另外要押保證金大約25~35萬,以上皆不包含飲食費用,三餐另計,健康膳食等多樣化餐點自由選擇,依實際消費按月結算。

上述這間並非高級的機構,如果要更高級更舒服的環境,每月費用當然不只如此,年輕時沒去想到這些,那60歲說快也是很快就來到,

多數白手起家之人,在沒原生家庭遺產可庇蔭下,最好要用嚴謹一點的態度去看待帳戶的每一分錢,因為「沒有任何退路」,中年後體力就是不斷往下,光靠勞力的工作性質會很吃力,

別人可以怎麼花怎麼玩,為什麼自己不行?沒辦法,雙方起跑點差距太大,就是這樣而已。白手起家的第一代往往很艱辛,也會格外珍惜每一塊錢,哪怕已達小康程度,還是會特別警覺,不能花費太多非生活開銷,扮演奮鬥的第一代,為了讓孩子有更好的生活條件,賺要拼著努力賺,省也要會省,所謂的生活品質盡可能提升慢一點,因為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這是人性使然,沒什麼特別的。

35歲前的年輕人,請把握投資理財的黃金歲月,過了這階段要開始,就會越來越辛苦了。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畢德歐夫

台灣房價太高,月花3.5萬住養生村「75歲也才630萬」!3個多數人忽略退休陷阱,不小心就破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