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厝阿明/幸福空間
「賣掉老家換電梯大樓,竟是財務災難的開始?」高雄一名網友最近面臨許多中年子女的共同困境:年邁父母住在40年無電梯公寓,母親中風後連下樓都成奢望。當他興沖沖想幫父母換屋時,卻發現殘酷現實:老屋僅值380萬,而適合長輩的電梯住宅至少要600萬,加上自己還有房貸、車貸壓身,資金缺口高達220萬。更棘手的是,銀行對「增貸買房」設下重重限制,若處理不當,可能讓全家陷入更嚴重的財務危機。
這不只是高雄個案,全台正面臨「高齡換屋潮」的財務海嘯。據內政部統計,台灣30年以上老宅占比超過50%,但適合銀髮族的無障礙住宅卻嚴重不足。
房產知識達人賣厝阿明提醒,這類換屋規劃涉及「贈與稅陷阱」、「貸款限制」等地雷,一個不小心就會讓孝心變成財務黑洞。究竟該如何在不拖垮家庭經濟的前提下,讓父母安心養老?我們從銀行實務、稅法規範及市場經驗,找出最安全的解方。
三種換屋策略的優劣比較
1. 「增貸買房」可行嗎?
網友考慮用自己名下的房子增貸,替父母購置電梯宅。但根據銀行規範,「增貸資金不得直接用於購房」,若被金流追查,可能被要求提前還款。
實務上,部分借款人會透過「資金斷點」操作,但風險在於:
.若被銀行發現,可能影響信用評分。
.自己已有房貸,再背一筆貸款,還款壓力大增。
更穩健的做法:若真要增貸,應先清償高利率車貸,降低整體負債比,再評估剩餘資金能否支應新房頭期款。
2. 「賣舊買新」最務實?
賣掉老公寓(380萬)後,購買600萬電梯宅,差額220萬該怎麼補?
贈與稅巧妙規劃:父母每年各有244萬贈與免稅額,網友可請父母「個別贈與」現金(一人150萬共300萬),合法避稅。
售後回租條款:賣房時與買方協議「售後回租6個月」,用這段時間找新房、裝修,避免無處可住的空窗期。
第二房貸款限制:若新房登記網友名字,因已有房貸,銀行可能只核貸5成(約300萬),需自備300萬頭期款。此時,賣舊屋的380萬就能派上用場。
3. 「共同持有」或「信託」?
若擔心贈與稅或貸款問題,也可考慮新房登記父母名字,網友當「保證人」協助貸款。但要注意,父母年紀若超過65歲,銀行可能縮短貸款年限。
如果房子是登記網友名字,可與父母簽訂「居住權協議」,確保長輩權益。
穩健換屋「三步驟」
1. 先賣老屋,爭取售後回租
老公寓開價可略高於鑑價(如400萬),增加議價空間。
簽約時註明「售後回租6個月」,租金可略低於市場行情,吸引買方接受。
2. 資金分配:賣屋款+贈與+貸款
賣屋款380萬中,300萬用於新房頭期款(避免動用第二房貸款上限)。
剩餘80萬作為裝修、緊急預備金。
3. 選房策略:以「長輩需求」為核心
.優先考量「無障礙設施」:如有電梯、浴室扶手、門檻消除設計。
.地點近醫療資源:左營、三民區較適合,仁武、楠梓需確認交通便利性。
.社區管理品質:電梯維護、是否有緊急呼叫系統。
掌握三大要點兼顧財務與孝心
在高齡化社會,許多子女都面臨「老屋換電梯宅」的難題。網友的案例提醒我們:
1. 「增貸購屋」風險高,銀行對資金用途有嚴格規範。
2. 「賣舊買新」最穩健,但需善用贈與免稅額與售後回租條款。
3. 「長輩需求」是核心,無障礙設計比增值潛力更重要。
最後提醒,若財務壓力過大,也可考慮「以租代買」,先租用電梯宅,等資金更充裕再換屋。畢竟,讓父母住得安全、舒適,才是最終目的,換屋只是手段之一。 在能力範圍內做出最適規劃,才是真正的孝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