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產天下 林雅慧
通常來說,投資人對亞太科技股的印象多停留在硬體設備與製造,但從現在起,情勢要出現逆轉了。根據統計,未來兩年內,前五大的亞洲軟體及資訊科技服務公司,其在資本支出上的金額,將明顯超過硬體設備廠,而且台灣與韓國在訂單庫存比的擴散指數已回歸到合理水位,未來只要全球經濟不陷入衰退,亞洲科技股將與美國科技並行,在未來獲得更多的投資機會。
由於關稅戰的影響,市場已預期今年全球經濟將放緩,因此也推估聯準會(Fed)可望在今年10月降息1碼;在此情況下,美股的投資機會將更趨多元,科技股也不會再像過去那樣一枝獨秀。根據統計,除了科技股以外,美股中的金融、醫療保健與公用事業等類股在2026年的獲利年增預估也較3個月前上調,所以川普的關稅戰雖然帶給市場震盪,但並未大幅改變市場對美股的獲利預期。
亞洲科技股 迎來難得投資機會
不只美股,亞洲科技股也迎來了難得的投資機會。特別是亞洲科技公司的資本支出已出現明顯變化。根據統計,前五大硬體與資訊科技設備的公司在資本支出上雖有成長,但軟體與資訊服務公司在資本支出的投入,其金額自2024年起卻已超越硬體與設備商。對投資人來說,這就意味著硬體設備製造商將不再是未來科技股唯一的投資主流,投資選項也將更多元,而且投資標的也不會只集中在台灣。
另外,受到貿易戰與地緣政治影響,全球科技股的供應鏈在今年也再度受盪震盪,連帶也讓科技股在今年的股價表現相對受到壓抑。不過,科技供應鏈的重組在過去數年來其實早已發生過數次,因此廠商在庫存調整上的控制也愈來愈靈活。根據統計,目前台灣與韓國兩地的訂單庫存擴散指數已回歸到100,12個月的預期營收年成長率也回歸到0%,代表未來相關企業有很大的機會提高庫存,並以此帶動企業獲利與營收。
美股帶動 台股又回到高水位
市場對亞太科技股的重視,已反映在亞太幾個主要股市的反應上。尤其在4月份的貿易戰之後,在美股的帶動下,台股又回到歷史新高水位附近。不過就年度漲幅來看,台股在今年的漲幅,卻仍不及韓國與中國股市的漲幅,特別是MSCI韓國指數在今年來已上漲39.65%,儘管漲幅高居亞洲第一,但其股市的本益比卻還在10倍附近,而MSCI中國指數在今年也上漲18.73%,同樣也領先台股的13.72%,可見亞洲科技企業在庫存管理上的能力,足以讓相關類股再度展現營運動能。(作者為摩根資產管理環球市場策略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