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 記者 張策 、 洪子凱 /連線報導
新北逾30年老舊建物占全市一半、約87萬戶,市府研擬「都市更新整建維護補助」新版方案,主打放寬同意比門檻、增列弱層補強選項,最快8月上路。新北都更處指出,新制將從原本需100%住戶同意,調整為管委會同意即可送件,補助最高1500萬元,盼突破整合困境、加速重生腳步。
北市老屋數量也多,北市更新處2018年訂定簡易外牆整新作業規範後,即可由管委會開區權會做成紀錄提出申請,不需要建物所有權人100%同意,去年8月再次修正規範,放寬申請資格。
新北整建維護補助案目前局限於整棟處理,須取得全住戶同意,導致成案數有限。新北都更處副處長李擇仁坦言,實務上推得動的案子不多,過去為求審慎要求社區先整合、成案後才申請,形成推動上的第一道高牆。
他指出,民眾若要花長時間整合意見,乾脆談都更,部分居民對整建後外觀拉皮缺乏感受價值,影響參與意願。新版規則放寬門檻,也納入弱層補強、外牆更新等分項補助,提供偏遠地區、誘因不足社區更多元選擇。
淡水民族路一處屋齡45年的4層樓透天厝,是現行制度下少見的整棟整建案例。整合歷時8年、總經費達3379萬元,市府補助1200萬元,餘由12戶分攤,每戶自付2、300萬元。社區主委陳文亮坦言,過程一度想放棄,整合是最難的一關,面對產權複雜、屋主高齡、買賣易主,幾乎一關卡過一關。
「我們和時間賽跑。」陳文亮說,樓頂結構已近坍塌、鋼筋裸露,若不盡速整建將威脅住戶安全。他認為,新版方案雖放寬同意門檻,新增弱層補強選項,「看起來比較容易,還是不簡單」,通常老屋屋主也年邁,資金、安置、施工期等都會讓人卻步。
新北市建築師公會理事長汪俊男指出,許多1990年代前建物耐震設計不足,雖不符合都更誘因,也未達危樓標準,仍存有安全隱憂。公會曾建議回歸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精神,依社區自治決策進行整建,市府擬放寬為管委會可送件,方向正確。
議員陳偉杰表示,此次補強彈性、申請門檻同步鬆綁,對地坪小、產權複雜、高齡化嚴重老社區是一大突破,建議市府應同步強化前期整合與技術輔導資源,否則制度再好也難落地。議員戴瑋姍說,市府推動初衷良善,若預算規模太小,恐淪為少數人專利,補助資源恐集中於申請較積極或社經條件較佳的社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