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記者任珮云/台北報導
在全球數位貨幣市場快速演進下,「貨幣花」的中心正悄然轉變。國際清算銀行(BIS)提出的「貨幣花」模型,原先以中央銀行數位貨幣(CBDC)為核心,如今則由穩定幣悄悄取而代之,成為全球金融科技競賽的新焦點。
7月18日美國總統川普簽署《GENIUS法案》,正式為穩定幣監管定錨。這項法案不僅代表美國放棄推動CBDC,更明確轉向支持由民間發行、與法定貨幣掛鉤的穩定幣。簽署後不久,知名加密交易平台Bullish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遞交招股書,計畫在紐約證交所掛牌,成為美國落實穩定幣監管後首家上市的加密公司。
穩定幣作為結合區塊鏈技術與法定貨幣價值的數位金融工具,近年已在全球開花結果。無論是美國的政策大轉彎、歐洲MiCA法案的推動,或香港積極推出受監管穩定幣試點計畫,都顯示穩定幣正逐步邁向主流金融體系的核心。
「貨幣花」是BIS於數年前提出的概念,用以描述數位貨幣的不同特性:包括發行者(央行或私人)、發行型態(實體或電子)、使用普及程度(一般性或限制性)以及移轉機制(中心化或去中心化)。原先,位於四大特性交會點、也就是「花蕊」的部分,是各國央行積極研議推動的CBDC。從2022年BIS調查中,約九成央行表態正在進行CBDC相關研究,顯示CBDC曾一度是數位金融政策的主流。
但如今局勢已變。隨著市場更重視效率與靈活性,穩定幣成為兼具監理可能與創新彈性的「新寵」,逐漸坐上「貨幣花」的中心位置。美國透過立法為穩定幣鋪路,歐洲亦訂出相關執行規範,香港於5月31日將稍早立法會通過的穩定幣條例刊登憲報,形成全球百花齊放的「穩定幣花季」。
近年來,穩定幣在全球數位金融市場中的角色日益吃重。根據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流通中的穩定幣平均供應量較去年同期成長約28%,總轉帳金額更高達27.6兆美元,超越當年Visa與Mastercard的交易總額,展現驚人成長動能。
目前穩定幣市值龍頭為Tether(USDT),自2014年發行以來,市值已突破1,430億美元。USDT與美元掛鉤,並可在以太坊、Solana及Tron等多個主流區塊鏈上使用,廣泛應用於全球交易,尤其在亞洲與歐洲市場市占明顯領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