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記者任珮云/台北報導
今年全球穩定幣市場蓬勃發展,各國紛紛加快腳步推動監管與制度建置,中央銀行針對《虛擬資產服務法》草案,提出五大重點建議,包括穩定幣定義與分類建議依據是否連結單一法幣、複數法幣或其他資產區分,並設定不同監理強度,另外發行人資格、申請許可、準備資產機制、贖回安排等,建議參考國際做法,加強透明度。
央行的五大建議包括一、建議比照歐盟,依穩定幣連結法幣及其他資產情形,進行不同強度的監理區分,尤其對多資產連結,監理強度應更強;二、在發行面,包括發行人資格、許可申請、準備資產機制、贖回安排等參考國際做法,增列「準備資產審計」與「資訊揭露」條款,強化透明度。
三、穩定幣若具電支性質,也應該參考《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應該包含準備金繳存義務、違規罰則、業務申報及跨境支付外匯申報等規範;四、交易面納管建議除發行端,次級市場也要納入規範管理,有利洗錢防制等問題;五、跨機關協調機制穩定幣發行許可,應由金管會與央行協調,央行提供貨幣政策與支付系統意見建立跨部門審查流程,確保穩定幣發行對國內金融體系無負面影響。
美國總統川普重返白宮並簽署《GENIUS法案》,掀起全球一波「貨幣花」齊放的熱潮。美國、歐洲、香港、日本乃至越南,都陸續規劃穩定幣發行及管理制度,將其視為未來數位金融競爭的核心。而在這股國際浪潮下,台灣的步伐則顯得相對審慎。
根據國際清算銀行(BIS)提出的「貨幣花」(Money Flower)概念,穩定幣作為電子型、私人發行、一般用途且去中心化的貨幣載體,在全球貨幣創新地圖上逐漸擴張,逐步走向金融基礎建設的中心位置。2025年,更是在川普重返白宮並簽署《GENIUS法案》後,穩定幣正式取代央行數位貨幣(CBDC),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
亞洲國家也不落人後。日本自2022年即修法將穩定幣納入監管架構,由金融廳負責監理;香港在2025年5月完成穩定幣發行人監管草案,積極吸引金融科技公司落地;南韓新總統李在明上任後,推動以韓元為基礎的穩定幣發行計畫,作為數位資產戰略重點,力拚南韓在全球加密貨幣市場占有一席之地。甚至越南也於今年第2季正式宣布加密貨幣合法化,並在6月通過《數位技術產業法》,進一步鼓勵人工智慧與半導體發展,展現對數位經濟的高度重視。
相較之下,台灣央行目前強調並無發行穩定幣計畫,對新興穩定幣商品持審慎態度;不過央行也針對《虛擬資產服務法》草案提出重點建議。金管會則採循序漸進方式,已將虛擬通貨平台及交易業務(VASP)納入洗錢防制,發布指導原則並督導業者自律。金管會已完成《虛擬資產服務法》草案,並納入穩定幣相關規範。
業界指出,若台灣希望在未來數位金融生態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須正視國際趨勢,盡速建立穩定幣發行及監管制度。亞洲鄰近國家已陸續啟動合規穩定幣計畫,吸引國際資金、企業與技術人才來布局。台灣若再觀望不前,恐錯失戰略轉型與資本匯流的最佳時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