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淨零排放風潮推動下,「2025永續建築產業淨零論壇」於7月10日(四)在台北彭園會館隆重舉行,由台灣智慧人居產業促進會主辦,齊聚來自建築、金融、政策、材料及學術界的重量級專家,共同探討建築產業如何引領台灣邁向淨零目標。論壇以「建築永續 × 金融韌性 × 自然碳匯」為主軸,聚焦在「碳匯布局」、「綠色資金」、「ESG評鑑與建材認證」三大議題,透過政策解析、產業實例與技術分享,引導建築業導入減碳策略與強化韌性,並提供前瞻路徑。
開幕由智慧人居促進會會長辛建民致詞,與會來賓包括台灣科技大學校長暨台灣智慧淨零建築產業聯盟理事長顏家鈺、內政部建築研究所主任秘書欒中丕、台北市都市更新學會理事長吳厚毅、台灣幸福健築協會理事長邵文政,以及中華民國建築師全國聯合會理事長崔懋森等人親臨現場。會中強調「淨零建築」已由理念走向落實,產業須整合自然碳匯、金融工具與建材創新三方資源。
由左到右分別是玉山銀行永續金融部協理張智凱、台北市都市更新學會理事長吳厚毅、智慧人居促進會會長辛建民、中華民國都更危老重建協會理事長楊謙柔、台灣幸福健築協會理事長邵文政,諾貝達建材副董事長陳萬坤,以及永續建築委員會主委林穎立。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簡任技師黃鏡諺,指出內政部已明確設定2040年達成全國公有建築75%淨零覆蓋率,並於2050年全面實現100%淨零目標。台北市政府亦也積極導入TOD(大眾運輸導向開發)概念,透過交通網絡與空間設計優畫,降低建築成本與碳排,強化都市整體的永續規畫。
目前我國綠建築標章核發數已突破將近1萬4,000件,歷經20年推進;智慧建築核數僅約2,000件、2024年低碳建材認證件數亦不足百件,顯示產業尚需更積極投入與推進。
未來政府將推動「一級能效」作為新建建物強制標準,並透過建築師公會動員全台4,800位會員攜手推進約9萬4,000戶新案,同時將以「綠建築標章」、「智慧建築認證」、「低碳建材」與「綠建材標章」為四大政策工具,引導產業加速轉型。同時,建築教育也將提前扎根校園,強化人才培育,縮短產業轉型過程中的專業落差。
金融視角下的永續建築投資:從政策誘因到碳經濟轉型
玉山銀行永續金融部協理張智凱表示,金融端將透過多元誘因,包括五年期房屋稅減免、節能設備補助、貸款利率優惠等,推動建築業導入綠建築標章與低碳建材,取得「轉型融資」支持。他指出,台灣碳交易所的啟動與碳費制度的形成,將成為建築業具體減碳工具。企業未來若能取得碳權並進行抵換,除可降低碳費負擔,更能將綠色建築轉化為具經濟效益的實際投資項目。玉山銀行福岡分行已實踐綠建築與太陽能屋頂,展現金融機構結合建築永續的可行模式。張智凱強調,金融業將持續作為資金流向低碳產業的「轉型槓桿」,為建築帶來長期永續動能。
玉山銀行永續金融部協理張智凱,說明綠色金融政策誘因,解析碳交易制度對建築轉型的實質助力。
從碳盤查到ESG實踐:建材轉型助力與成本優化雙贏
諾貝達建材副董事長陳萬坤也於論壇中分享產業轉型實例。他特別指出建材業者正積極導入國際碳盤查標準,從組織層面的 ISO 14064 「碳中和作業」,到產品層級的 ISO 14067「碳足跡盤查」,已於2023年完成認證,並與德國合作進行建材碳含量分析。此舉除了全面掌握排碳熱點,更串聯起企業取得綠色金融與ESG永續建築評鑑的基礎。
取得Gresb等國際級ESG建築認證後,企業將有機會獲得銀行端的「綠色金融」優惠,進一步降低資金成本。更重要的是,導入低碳建材與高效施工流程,有助於縮短工期、減少勞力需求,緩解當前業界普遍面臨的缺工與營造成本上升問題。
他強調,淨零建築不只是政策壓力或道德口號,更是建材商、建築師與建設公司攜手共好的轉型契機。唯有透過創新材料與國際標準接軌,綠色建築才能真正落實,成為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新常態。
諾貝達建材副董事長陳萬坤,分享建材產業導入碳盤查與ESG實踐成果,強調低碳建材可同時達成永續轉型與成本優化雙重效益。
跨界對談啟動永續行動解方
論壇下半場聚焦於實務痛點與策略對策,特別舉辦「永續淨零座談」,由智慧人居協會秘書長梁孟涵率先解析國際不動產ESG評鑑的趨勢,說明其在建築開發中的導入方式與對建商營運轉型的實質影響,協助業界掌握淨零轉型的應對策略。接續由協會會長辛建民詳細介紹「優選永續建材評鑑暨參獎作業」,強調建材選用對於永續建築評鑑、綠色金融申請及碳足跡管理的重要性。
此次座談由永續建築委員會主委林穎立主持,特別邀請來自建築設計、金融投資、建材製造與政策制定等多個領域的實務專家齊聚一堂,針對建築產業在邁向淨零之路上所面臨的技術、法規、成本與人力挑戰進行深度對談。現場亦開放觀眾提問,激盪產官學研多方交流,凝聚跨界智慧與合作共識,為推動台灣建築永續轉型注入實質行動能量。
本次論壇不僅提供交流平台,更展現政府與產業攜手邁向淨零的堅定決心,預示台灣建築業正加速走入低碳永續新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