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內政部最新數據,全國待售新成屋與低度使用住宅數量雙雙創下歷史新高。截至113年第四季,待售新成屋首次突破11萬宅,空屋數也高達91.4萬宅。這反映出過去推案大量完工,使市場供給壓力持續升高。
數據顯示,20坪以下小宅與屋齡5年內新屋的空屋率最高,而六都中以高雄、台中、台南的空屋率增幅較大,顯示房市供給過剩隱憂集中於特定產品與區域。內政部提醒民眾應依自身經濟能力理性購屋。
這篇文章透過解析數據,提供自住客與投資人具體建議,包括優先考量供給量大區域、仔細評估個案、以及聚焦低空屋率地段。最終結論強調,面對「大者恆大、M型化」的房市趨勢,理性判斷與穩健理財才是安居的關鍵。
目錄
- 引言: 房市數據大解密,空屋與新成屋的雙高警訊
- 🏡 待售新成屋大解析: 11萬宅從何而來?六都待售熱區全曝光!
- 📊 低度使用住宅數據透視: 空屋率飆升的真相!哪些縣市、區域特別要注意?
- 🏠 坪數與屋齡的關聯: 揭開小宅、新屋高空屋率的秘密
- 🔎 數據背後的觀點與建議: 給買房族、投資人的理性忠告
- 結語: 房市未來趨勢與穩健購屋心法
引言:房市數據大解密,空屋與新成屋的雙高警訊
近年來,台灣房市話題熱度居高不下,然而,在繁榮的交易數字背後,卻隱藏著一些值得深思的警訊。根據內政部最新發布的數據,全國低度使用住宅(俗稱空屋)與待售新成屋數量雙雙創下統計以來的新高。
這兩個關鍵數據就像房市的兩面鏡子,一面映照出市場的供給壓力,另一面則折射出潛在的供需失衡風險。當待售的新房子越來越多,而實際入住的卻沒有等比例增加時,這意味著什麼?這篇文章將透過深度解析內政部的官方數據,帶您一探究竟,並從中抽絲剝繭,找出對買房族與投資人最具價值的洞見與建議。讓我們一起看懂這11萬宅背後,究竟藏著哪些不為人知的細節。
🏡 待售新成屋大解析:11萬宅從何而來?六都待售熱區全曝光!
根據內政部統計,截至 113 年第四季,全國待售新成屋總數達到驚人的 111,085 宅,首次突破 11 萬大關,創下歷史新高。這項數據無疑是房市供給面持續擴大的最直接證明。
為什麼待售新成屋會這麼多?
主要原因來自於過去幾年房市熱潮時的大量推案,這些建案隨著工期陸續完工交屋,自然而然地增加了市場上的待售供給。從 108 年的 14.8 萬宅,一路攀升到 111 年的近 18 萬宅,雖然 112 年建照核發量略有下降,但 113 年仍維持在 15.6 萬宅的高點。這顯示,即使在市場降溫後,前幾年的大量建案仍持續完工,將待售新成屋的數字不斷推高。
為了更清楚地了解待售新成屋的分布狀況,我們將數據整理成表格,逐一分析六都的熱點區域與變化趨勢。
表格:113 年 Q4 六都待售新成屋分布與變化
六都 | 待售總宅數(宅) | 主要集中區域 | 區域待售量(宅) | 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幅 |
新北市 | 20,542 | 板橋區、新莊區、三重區、淡水區 | > 2,000 | 增加 |
桃園市 | 18,873 | 龜山區、中壢區、桃園區 | > 3,300 | 增加 |
臺中市 | 17,121 | 北屯區、南屯區、烏日區、西屯區 | > 1,200 | 增加 |
高雄市 | 13,901 | 楠梓區、三民區、鳳山區 | > 1,900 | 增幅較大 |
臺南市 | 11,133 | 安南區、永康區、歸仁區 | > 1,000 | 增幅較大 |
臺北市 | 4,468 | 中山區、中正區、大同區、南港區、大安區 | > 400 | 增幅較大 |
從這份表格可以清楚看出,新北市以超過 2 萬宅的待售量位居六都之冠,其次為桃園與台中。值得注意的是,臺北市、臺南市與高雄市的待售新成屋年增幅相對較大,這可能與這些區域近年來的新案開發量增加有關。
對於購屋者來說,這些待售新成屋集中的區域,往往意味著更多的選擇性與相對較大的議價空間。然而,這也提醒我們,在這些區域購屋時,更應仔細評估建案的品質、周邊機能與未來發展潛力,避免因供給過剩而導致資產價值無法有效提升。
📊 低度使用住宅數據透視:空屋率飆升的真相!哪些縣市、區域特別要注意?
除了待售新成屋,低度使用住宅(俗稱空屋)的數據同樣令人關注。根據統計,去年全國空屋數高達 914,196 宅,創下歷史新高,空屋率也上升至 9.79%。這代表將近百萬戶的住宅處於低度使用狀態,這不僅是資源的浪費,也可能反映出房市的潛在風險。
空屋率數據背後的意義
低度使用住宅的定義,是以每月平均用電度數來判斷。當用電量低於一定標準,即被視為低度使用。這類住宅可能處於待售、待租、屋主不常居住或單純閒置的狀態。空屋數量的增加,除了顯示市場供給過剩,也可能與高房價讓年輕人買不起、以及投資客囤房等因素有關。
讓我們深入分析不同區域的空屋率數據,找出其中的規律與異常。
表格:113 年 Q4 各縣市低度使用住宅比率
縣市 | 低度使用住宅比率 (%) | 與上期相比增幅(百分點) | 觀察與重點 |
臺北市 | 7.09 | 略增 | 六都最低,顯示居住需求強勁 |
新北市 | 7.45 | 略增 | 六都次低,人口密集,供需相對平衡 |
高雄市 | 12.01 | +0.66 | 6都中增幅最多,顯示供給壓力大 |
臺中市 | 9.77 | +0.59 | 與臺南並列次高增幅,值得關注 |
臺南市 | 11.23 | +0.59 | 與臺中並列次高增幅,新開發區多 |
連江縣 | 17.39 | +6.31 | 全台最高,因新案完工致劇增 |
嘉義縣 | 14.15 | +1.45 | 增幅次高,可能與人口外流有關 |
花蓮縣 | 15.93 | >+1.00 | 觀光縣市,閒置度假宅多 |
新竹縣 | 11.66 | >+1.00 | 科技城,新案多,供給增加 |
澎湖縣 | 14.83 | >+1.00 | 離島觀光宅多,空屋率高 |
從表格中可以發現,臺北市與新北市的空屋率相對較低,顯示其人口密度高、居住需求強勁,房市供需相對健康。然而,高雄市、臺中市與臺南市的空屋率增幅較大,這與這些縣市近年來的大規模開發案有關,新屋供給大量釋出,但去化速度可能跟不上,導致空屋率上升。
此外,在鄉鎮市區層級,我們也看到兩極化的趨勢。空屋率低於 6% 的區域主要集中在雙北,例如板橋區與永和區。這類地區通常為傳統住宅區,生活機能成熟,需求穩定。
相反地,空屋率大於 20% 的地區則從 20 個增加至 31 個,大多是偏遠鄉鎮。這類區域的空屋問題可能源於人口外流、缺乏就業機會或僅作為度假、避暑用途。這對當地房市而言,是長期性的挑戰。
🏠 坪數與屋齡的關聯:揭開小宅、新屋高空屋率的秘密
除了區域差異,內政部也從坪數與屋齡兩個維度,揭示了低度使用住宅的特性。
- 坪數: 20 坪以下的小宅低度使用住宅比率高達 18.16%,為所有坪數區間最高。這顯示小坪數住宅雖然總價門檻較低,但其市場供需平衡正在面臨挑戰。
- 屋齡: 5 年以下的新屋空屋率高達 22.91%,而 50 年以上的老屋空屋率也達 12.54%。這兩極化的數據,反映出新舊房屋各自面臨不同的空置問題。
這兩項數據傳達了幾個重要訊息:
- 小宅: 小坪數住宅由於總價相對較低,常被視為房市投資的入門款,也是許多首購族鎖定的目標。然而,高達 18.16% 的空屋率顯示,許多小宅在完工後可能未立即被自住者或租屋者承接,成為閒置資產。這可能與市場上小宅供給過多、同質性高,或租金報酬率不如預期等因素有關。此外,部分投資人可能在交屋後,仍在尋找最佳的出售或出租時機,也導致這些小宅在短時間內處於閒置狀態。
- 新屋: 屋齡 5 年以下的新成屋,空屋率高得令人吃驚,高達 22.91%。這與待售新成屋的數量飆高互相呼應,說明新建案從完工到售出並入住的去化期正在拉長。過去幾年大量的建案完工,造成市場供給瞬間增加,但買方或租方未能在第一時間接手。部分投資客在交屋後,因為看好房價持續上漲,選擇等待更好的時機出售或出租,也可能是導致高空屋率的原因之一。這也提醒了購屋者,新成屋的供給充足,代表著選擇多樣,但同時也要警惕部分建案可能面臨銷售壓力,影響未來的市場流動性。
- 老屋: 50 年以上的老屋空屋率較高,則可以理解為許多老舊房屋因屋況不佳、沒有整理、或所有權人不住在此地等因素而閒置。這類房屋可能因繼承問題、缺乏修繕資金或地點不佳等原因而未能有效利用。然而,這類老屋也潛藏著機會,若能透過都更、危老重建等政策活化,不僅能改善居住品質,也能有效改善空屋問題,創造新的資產價值。
🔎 數據背後的觀點與建議:給買房族、投資人的理性忠告
這些數據不僅是冷冰冰的數字,它們背後反映出的是台灣房市正在經歷一場結構性的變化。對於有意購屋的民眾與投資人而言,如何解讀並應用這些資訊,顯得至關重要。
給自住購屋者的建議:
- 優先考量供給量大的區域: 待售新成屋多的區域,如新北板橋、淡水,桃園龜山、中壢,台中北屯等,可能存在較大的議價空間。在這些區域,您有更多的選擇,可以多方比較建案的格局、公設、建材與售價,爭取更好的條件。然而,在比較時,務必確保所選建案具備足夠的生活機能與交通便利性,避免只因價格便宜而購入生活不便的產品。
- 仔細評估個案而非只看區域: 即使在空屋率較高的區域,仍有許多熱門、搶手的優質建案。反之,即使在空屋率低的區域,也可能有銷售不佳的個案。因此,回歸到建案本身,從地點、機能、交通、建商口碑等面向進行全面評估,才是理性的購屋之道。不要被單一的數據所迷惑,應該將空屋率視為一個參考指標,而非決定性因素。
- 預算與還款能力是首要考量: 內政部特別提醒民眾「應依自身經濟能力評估選擇,理性購屋」。在房價高漲的時代,切勿被低利率或建案的話術沖昏頭,務必確保每個月的房貸支出不會造成過大壓力,影響生活品質。建議可以將房貸佔家庭月收入的比重控制在三分之一以內,為自己保留足夠的彈性與應變能力。
- 避免盲目追逐新成屋: 新成屋待售量持續攀升,代表市場供給充足,去化速度可能變慢。若是以短期轉售為目的,需審慎評估未來市場的接受度與競爭壓力。特別是那些位於重劃區、生活機能尚未成熟的建案,更應仔細研究未來人口流入與產業發展的潛力,避免陷入套牢風險。
- 聚焦低空屋率的熱門區域: 臺北市、新北市的低空屋率,顯示其房市需求穩定。在這些區域尋找具有增值潛力的產品,例如市中心的老屋、改套房或都更案,可能會有更穩健的投資報酬。這類產品的風險雖然可能較高,但若能有效利用,其資產價值與租金回報率也更具吸引力。
- 仔細評估小宅的租賃市場: 20 坪以下小宅的高空屋率,提醒投資人並非所有小宅都能輕鬆出租。應深入研究目標區域的租金行情、租客需求與競爭狀況,確保投資能有穩定的現金流。此外,應將房屋的管理成本(如修繕、空置期)納入考量,確保實際報酬率符合預期。
給不動產投資人的建議:
結語:房市未來趨勢與穩健購屋心法
全國待售新成屋與低度使用住宅雙創新高的數據,是市場走向健康化的必經之路,也是對過去幾年過熱房市的一種調節。這強烈提醒了我們,房市不再是那個「買了就漲」的年代。在供給量持續增加、房價仍處於高點的雙重壓力下,未來房市可能呈現「大者恆大、M型化」的趨勢:
- 優質地段、機能成熟的產品,因其稀缺性與強勁的剛性需求,仍能保持穩健的價值,甚至持續增值。這類房產通常位於市中心或交通樞紐,生活便利,是自住與長期投資者的首選。這些區域的空屋率與待售量相對較低,顯示其供需關係較為平衡,資產保值性高。
- 供給過多、機能不佳的郊區產品,則可能面臨去化困難、價格壓力增大的挑戰。特別是那些僅靠交通建設利多支撐,但周邊生活機能尚未到位的新興重劃區,其房價未來可能會面臨更大的波動。這類區域通常是待售新成屋與空屋率較高的集中地,投資人與購屋者在選擇時務必三思,避免陷入資產閒置或價格下跌的風險。
這波數據的公布,不僅是給市場的一記警鐘,也為所有購屋者與投資人提供了寶貴的參考依據。對於每一位打算在房市中做出決策的人來說,最重要的是保持理性,不要盲從。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更應該學會多方蒐集數據、實地考察、審慎評估,並依據自己的財務狀況與實際需求做出最適合的選擇。
最終,無論是自住或投資,穩健安居才是最終目的。在這個複雜且不斷變化的房市中,理性分析與審慎判斷,將是您做出明智決策的關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