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 記者 邱書昱 /台北報導
北市南港生技產業聚落開發BOT案,遭審計報告檢討,營運單位未依契約時間,調查生技廠商設備興建,產業空間也低於投資,質疑市府未積極督促。產發局回應,生技產業實驗室及小型試量產空間裝修較複雜,所需時間長,現已完成進駐。
審計部報告指出,北市產發局依促參法,2018年由民間機構以BOT方式簽興建北市南港生技園區,已在2023年3月啟用,投資金額98億3806多萬元。不過,依照契約,營運方要在營運日後1年內,啟動詢問企業實際需求品項、細部規格調查及評估結果,相關調查卻延宕至去年10月才進行。
另,依投資契約,產業空間、實驗室與小型試量產工廠使用的樓地板面積,不得低於總樓地板60%。經查,生技廠商從2023年4月進駐,到隔年10月,取得室內裝修合格證明者有13件僅占園區54%,有待檢討。
產發局表示,進駐廠商依需求室內裝修,因生技產業特性,相關實驗室及小型試量產空間裝修較為複雜,才會營運滿1年仍無法檢核。不過截至今年7月底,產業空間總計45戶,36戶已完成裝修,使用比率為78%。
至於營運機構從2022年3月起,即啟動調查潛在進駐廠商相關設備需求,因裝修所需時間長,共用儀器室的規畫及建構在營運起始日1年內完成,也符合期程。
產發局表示,共用儀器累計認列已逾8千萬元,將依投資契約,由民間機構於各年度計畫書,提報預計採購計畫,經市府同意後執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