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FC 2025:全球近3億人挨餓,台灣每年浪費405萬噸食物
GRFC 2025:全球近3億人挨餓,台灣每年浪費405萬噸食物
民以食為天,古今中外歷史上因「飢荒」所引發之社會動盪、政變甚至政權更替的案例不少,例如:秦朝末年陳勝、吳廣起義的導火線之一就是「饑荒無食」;唐末黃巢之亂即因黃河下游連年旱災與蝗災,導致山東、河南等地嚴重饑荒;法國大革命巴黎民眾因為「麵包荒」與稅負過重而暴動,進而攻佔巴士底監獄,爆發革命;俄國二月革命則是糧荒觸發民眾罷工、士兵倒戈,最終沙皇尼古拉二世被迫退位。可見糧食危機不只是經濟與民生問題,更是潛在的政治與社會動蕩引爆點。今年7月30日由糧食安全資訊網絡(Food Security Information Network簡稱FSIN)所發佈的2025年全球糧食危機報告(2025 Global Report on Food Crises簡稱GRFC 2025)中,聯合國秘書長古特瑞斯(Antonio Guterres)在序言中引述報告內容:2024年有超過2.95億人面臨嚴重飢餓,這是連續第六年出現成長數據。從加薩和蘇丹,到葉門和馬里共合國,衝突和其他因素引發的災難性飢餓人數創歷史新高,將許多家庭推向飢餓的邊緣。流離失所的人數也急劇增加,暴力和災難迫使許多家庭背井離鄉,導致各個年齡層的人營養不良甚至死亡。同時,極端氣候事件日益加劇,嚴重破壞全球糧食安全,導致收成嚴重受損,供應鏈斷裂。此報告中提及全球超過45%的人口受糧食危機影響,無法可靠地獲得充足、安全和營養的食物,其中婦女、兒童、農村家庭和受衝突影響的社區受災最為嚴重。2024年的糧食危機歸因於氣候變遷的災難、經濟不穩定和政治動蕩的交匯,災害對農業、畜牧業和漁業造成了嚴重的損失,並破壞了土壤的生產力,而加劇環境衝擊的是經濟挑戰,尤其通貨膨脹飆升、燃料價格上漲和貨幣疲軟等,推高了食品和必需品的成本,侵蝕了家庭購買力;加上政治不穩定和抗議活動擾亂了供應鏈、市場和政府運作,進一步破壞了糧食系統的穩定。糧食危機對SDGs的衝擊
近期聯合國高階政治論壇中相繼提及糧食安全受衝突、氣候變遷、疫情、經濟下滑與不平等多重挑戰,並強調不可單獨處理糧食問題,而應採系統性策略,兼顧糧食與氣候、貧窮、自然資源等,令人擔憂的是糧食危機嚴重影響SDGs的實踐進度,參考聯合國食物系統多層結構圖,整合GRFC 2025與2025年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報告觀察,筆者認為目前關鍵影響項目包括:SDG 1消除貧窮:農村貧困惡化,小農生計受氣候與市場夾擊,影響其農作物生產的韌性。SDG 2終結飢餓:全球仍有超過7億人面臨飢餓挑戰,2030年「結束飢餓」目標嚴重落後。SDG 3良好健康與福祉:飢餓與營養不良影響孕婦與嬰幼兒健康與存活率,造成長遠損害。SDG 12負責任的消費與生產:全球食物浪費未下降,缺乏法規約束與公民教育。全球家庭每日的食物浪費可以提供超過十億餐,平均每人每年浪費79公斤食物。SDG 13:氣候行動:農業排放與森林砍伐使氣候變遷加劇,反噬損害糧作,生物多樣性與土壤品質也因而退化,使傳統農業系統失去彈性 。SDG 16:和平與正義:糧食危機可能引發社會不安與政治暴力。SDG 17:夥伴關係:糧食安全高度仰賴跨國糧食供應鏈與貿易關係,衝突與貿易壁壘易導致糧荒。上述SDGs糧食危機關鍵項目連動,產生以下之系統圖
 出生數創新低 高齡人口破兩成 生育政策可持續優化
出生數創新低 高齡人口破兩成 生育政策可持續優化
經濟日報 唐煒哲台灣少子化問題已被視為國安級挑戰。內政部統計顯示,2024 年全國新生兒數跌破 13.5 萬人,創下歷史新低;同時,高齡化加速進展,65 歲以上人口已達總人口 19.64%,預估年底將突破 20%,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在少子化與高齡化的雙重壓力下,生育政策為我國重要議題。台灣生殖醫學會今(26)日發布《我國少子女化對策——擴大人工生殖補助》建言書,中華民國生育醫學會理事長黃貞瑜、癌症希望基金會副執行長嚴必文、年輕病友協會理事長潘怡伶、台灣凍卵協會理事長曾琬婷及立法委員王正旭、陳菁徽連袂出席,除了感謝政府推出生育補助政策造福民眾外,也期待政府持續擴大人工生殖補助、放寬醫療性凍卵條件,守護女性生育力,共同推進少子化對策,邁向完美國家。國家人工生殖補助已見成效 面對少子化與高齡雙重壓力 生殖醫學會九大建言盼與政府攜手努力根據內政部統計,2024 年全國出生數創歷史新低,且已連續超過 10 年呈現下降趨勢。與此同時,台灣也將邁入「超高齡社會」,人口結構正面臨壓力。生育力保護將成國力重要關鍵,其中不孕症是主要成因之一。為緩解少子化挑戰,政府自 2021 年推動人工生殖補助政策至今,成功迎來 24,653 名新生兒,為兩萬多個家庭帶來希望。中華民國生育醫學會理事長黃貞瑜表示:「試管嬰兒補助是國家級投資,已經實際幫助許多夫妻成家,讓民眾減輕負擔,避免因經濟壓力錯失生育機會。」
 六都預售買氣低 新案靠「耐震」撐人氣
六都預售買氣低 新案靠「耐震」撐人氣
經濟日報 記者朱曼寧/台北即時報導房市買氣低迷,預售市場慘兮兮。據實價資料顯示,今年上半年六都預售屋合計交易1.82萬戶,不僅較去年下半年減少52%,更比去年同期大減72%,買氣直落谷底。以六都來看,除台北市年減41%、新北市年減59%外,其餘四都交易量年減量均高達7~8成,買氣最為悽慘,其中又以高雄市年減81%最高,從去年上半的10,637件,到今年上半年只剩下2,024件,買氣急凍。專家指出,雖然預售市場買氣低迷,但卻有案子可以吸引購屋者目光,從根據建案活躍度與用戶瀏覽量統計而出的「591新建案活躍榜」最新資料顯示,六都以「耐震、制震」作為建案特色的新案,成為目前市場少數能吸睛的主流,約有3~4成的耐震新案在目前逆境下,還都能擁有較高人氣而進入各地區「活躍榜」,成為當前新案市場最有機會突圍而出的產品。全向科技房產中心創辦人劉永昌表示,銀行限貸、央行信用管制與川普關稅沖擊未定,是今年房市買氣大減的主因,而預售屋因為價格普遍高於成屋,受到的沖擊更是大,特別是雙北以外的主要都會區,包含:桃園、台中、台南、高雄等縣市,近五年房價狂飆4~6成,目前這些地區民眾追價買房意願大減,因此造成預售屋交易量更是明顯萎縮。
« 1 ...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 2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