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人怎麼看ESG指標?台灣產業如何從永續評比突圍?

近年來,因為地緣政治、經濟貿易戰、通膨與匯差等因素,讓全球經濟變化多端。投資人需要從企業財報等資訊,洞察企業因應風險、永續發展的韌性是否足以因應國際情勢。永續評比及指數,已成為投資人衡量的關鍵。

根據Grand View Research 2024年報告統計,全球ESG投資規模在2023年已突破25兆美元,預計2030年將達近80兆美元,年複合成長率約18.8%。

道瓊永續指數(DJBIC)、MSCI ESG Ratings、Sustainalytics,這些指標不僅是投資人衡量企業風險與韌性的工具,更成為全球資金決定挹注到哪一區塊的指標。根據《Rate the Raters》報告,逾六成國際機構投資人會直接將ESG評比結果納入投資決策。

永續評比已成為投資決策指標

永續評比不只是作文比賽,更重要的是展現企業如何因應實際與潛在風險。企業的風險可能來自全球趨勢、產業動態,也來自自身營運,若能提前將ESG風險納入治理架構,並策略性透過盡職調查,提前預防或制定追蹤改善機制,在關鍵風險議題下定期揭露目標、指標甚至與財務連動的關係,才是吸引國內外投資人注資的關鍵。

這兩年國際評比成為台灣企業競相爭逐的戰場,更看到企業的「永續考題」變化快速。一是更強調企業在治理的承諾有沒有中長期規劃,二為是否從碳議題的熱度上,轉向勞工與人權議題。這反映市場對「轉型真實度」與「社會價值」的關注升溫。

台灣的公司治理評鑑也將於明(2026)年改制為「ESG永續評鑑」,並已在今年加入氣候(範疇三、內部碳定價)、員工重視與資安等新題組,意味著企業在本土與國際市場的「雙重壓力測試」正式展開。

僅17%永續評比指標能衡量具體績效

OECD的《Behind ESG Ratings》報告點出,全球68%的ESG評比指標仍偏向政策與活動層面的描述,僅有17%能衡量具體績效與成果。供應鏈相關指標更僅占7%,顯示議題覆蓋不均,例如:在治理與環境方面,指標相對完整,但在生物多樣性、社區影響等新興議題上,衡量方法仍嚴重不足。

根據S&P Global 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Assessment(CSA)2024年數據,在5,764家受評企業中,僅有30%公開供應商篩選流程,其中,雖然有63%的企業已對供應商進行評估,卻多缺乏具體的篩選標準與持續監控機制,供應鏈透明度與風險防範仍是ESG風險的高暴露區。

投資人強調供應鏈的碳排放、勞工權益、供應鏈斷鏈風險等必須被納入永續評估範疇。不平等與社會相關財務資訊揭露(Taskforce on Inequality and Social-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 TISFD)即將上路,勞工人權風險成為國際資本的敏感議題。國際評比增加了薪資水準是否能維持基本生活、員工權益保障等社會面向的評估。

為有效識別社會不平等所帶來的潛在風險,企業應定期進行人權議題的風險評估,並落實永續盡職調查(ESG Due Diligence),以提升整體價值鏈的透明度與問責性。

台灣金融業的挑戰在於深化ESG資訊的可信度與一致性

台灣企業在S&P全球永續年鑑中入選比例達9%,表示多數企業具備突圍潛力。然而,若從投資人視角檢視,各產業仍存在不同的瓶頸與升級空間。

在台灣的產業光譜中,金融業歷來治理結構穩健、資訊揭露透明,在永續評比中一直維持良好表現。根據MSCI發布的《Transition Finance Tracker》報告,亞太地區正面臨越來越嚴峻的氣候風險,極端氣候事件頻發,對企業財務及營運帶來直接衝擊。

投資人關注企業能否建立切實可行的碳減排計畫與情境模擬,來評估中長期氣候風險對財務表現的影響。企業若具備較高的ESG評級,不僅能顯著降低資本成本,亦能在股權與債務市場中取得更有利的融資條件。

金融業的挑戰不在於制度架構,而在於如何深化資料的可信度與一致性,特別是在投融資標的的ESG評估,以及範疇三碳排(Scope 3)揭露方面仍有待加強。投資組合的氣候風險壓力測試與永續績效連動機制亦亟需強化,以回應市場對責任投資的高度期待。

內部碳定價、電子廢棄物管理是資訊電信業兩大挑戰

電子資訊製造業因國際大客戶與供應鏈驅動,整體揭露率高。可惜的是,多數企業在供應鏈碳足跡揭露方面尚未完整實施。全球企業碳排放的來源,約有高達80%是來自供應鏈,但多數企業仍缺乏有效的供應商篩選機制;成功的案例通常是從測量供應商數據、分群管理,並透過激勵機制推動改善。

因此,電子資訊業若能深化產品碳足跡管理、導入內部碳定價並強化供應鏈協作,就能有效提升國際資金信度與評分優勢。

台灣電信服務業在能源管理與碳排放因應方面有顯著成長,並強化數據安全與隱私治理,提升透明度與信任度。然而,隨著5G普及,能源消耗大幅增加,如何兼顧服務擴展與碳排放控制成為挑戰。快速的設備更新也帶來大量電子廢棄物,回收與再利用機制尚未完全成熟;此外,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揭露標準不一,影響揭露透明度。

未來電信業需持續優化能源管理、推動廢棄物循環利用,並完善數據治理,以鞏固永續競爭力,應對法規與市場需求。

永續評比的成果財務化、社會議題納管成決勝點

  • 將策略成果轉化為可量化數據,與財務指標勾稽

投資人最關心的是永續績效如何轉化為企業價值,風險又如何影響財務表現。企業須建立完善的數據蒐集與分析系統,將永續目標、行動計畫與結果量化,並透過財務模型反映風險成本與投資報酬。唯有如此,永續策略才不只是口號,而是真正的「價值創造引擎」。

  • 補齊供應鏈與人權盡職調查的數據缺口,建立管理系統

供應鏈涵蓋碳排放、人權與合規風險,是投資人新興高度關注的環節。企業需整合供應鏈數據,建立標準化的評估與管理流程,確保中小型供應商也能符合永續要求。人權盡職調查更是企業社會責任的底線,若缺失將直接影響品牌與投資信心。

提前布局新興議題,搶占先發優勢

永續議題不斷擴大,AI治理、生物多樣性保護、數位隱私與資安成為資本市場新焦點。台灣企業若能提前因應,建立相應治理架構與指標,不僅符合國際趨勢,更能在評比中獲得加分,搶占市場先機。

永續評比不再是「錦上添花」,而是企業能否被資本市場接納的通行證。對台灣而言,這是一場與全球投資健檢師接軌的賽道,應對評比背後的關鍵議題,並用行動證明永續的價值,才能在吸引投資人驅動資金,成為國際政經變化多端下,避險最佳選擇。

投資人怎麼看ESG指標?台灣產業如何從永續評比突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