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偉良
台灣房地產市場正面臨嚴峻挑戰,許多跡象顯示市場崩壞似乎難以避免。這種危機並非突如其來,而是長期政策失靈、結構性問題積累的結果。本文將從政策滯後性、市場機制失靈和結構性因素三個層面,探討台灣房地產市場面臨的困境。
一、政策總是落後於市場:亡羊補牢的困境
台灣房地產政策長期存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問題。政府部門往往等到市場出現明顯過熱或崩盤跡象後,才急忙推出因應措施,這種「亡羊補牢」式的政策制定方式,往往已經錯失最佳介入時機。
回顧歷史,台灣在2010-2014年間房價急速攀升時期,政府反應遲緩,直到民怨高漲才陸續推出奢侈稅、房地合一稅等打房措施。然而這些政策在實施時,市場已經處於高點,反而加速了市場的硬著陸風險。這種政策滯後性不僅無法平抑市場波動,甚至可能加劇市場的不穩定性。
二、從眾行為與羊群效應:市場理性的喪失
台灣房地產市場存在明顯的「從眾行為」和「羊群效應」。在市場上升期,投資人盲目跟隨他人進場,推升房價至不合理水平;而在市場反轉時,又集體恐慌性拋售,加速市場崩跌。這種非理性行為使得市場難以維持穩定。
政府政策未能有效引導市場預期,反而經常釋出矛盾信號。一方面宣示打房決心,另一方面又通過各種優惠貸款(例如:新青安)政策變相支持房市,這種政策矛盾性加深了市場的不確定性,強化了投資人的從眾心理。
三、結構性問題積重難返
台灣房地產市場存在多個結構性問題,這些問題相互糾纏,形成難以解開的死結:
1. 供需嚴重失衡:台灣空屋率居高不下,據內政部資料顯示,全國空屋數量超過百萬戶,但同時又持續大量推新建案。這種供過於求的現象在人口成長停滯甚至負成長的背景下更顯嚴峻。
2. 所得與房價嚴重脫鉤:過去二十年間,台灣房價漲幅遠超過薪資成長幅度,房價所得比持續攀升,使得一般受薪階級購屋能力大幅下降,市場基礎需求脆弱。
3. 稅制不健全:台灣房地產稅制長期存在缺失,持有成本偏低,導致囤房現象普遍。雖然近年有所改革,但步伐緩慢且力度不足,難以有效導正市場扭曲。
4. 資金過度集中房地產:台灣長期處於低利率環境,加上投資管道有限,導致大量資金湧入房地產市場,形成資產泡沫。一旦利率環境改變或資金流向轉變,市場調整壓力將極為巨大。
四、前瞻性政策的缺乏
台灣房地產政策最大的問題在於缺乏前瞻性和系統性思考。政府部門往往被動回應市場變化,而非主動規劃引導市場健康發展。這種短視近利的政策制定模式,無法應對房地產市場的長期結構性問題。
有效的房地產政策應該包括:
·建立長期市場監測與預警機制
·制定人口結構變化與住房需求對應計劃
·改革稅制使市場回歸合理供需機制
·提供多元化的居住選擇與投資管道
五、胡偉良觀點:現在是避免硬著陸的最後機會
品嘉建設胡偉良認為,台灣房地產市場確實面臨嚴峻挑戰,崩壞風險不容忽視。然而這並非完全不可避免。通過前瞻性的政策規劃、結構性改革和市場機制重建,仍有機會實現軟著陸,避免系統性危機的發生。
但政府必須擺脫過去被動應對的模式,轉向主動規劃與引導。這需要政治勇氣與專業決斷,也需要社會各界的共識與支持。台灣房地產市場的未來,取決於我們今天能否做出正確的選擇與行動。
與其等待崩壞後再來收拾殘局,不如現在就開始建構一個更加健全、公平與可持續的房地產市場體系。這不僅是經濟問題,更是關乎社會公平與世代正義的重大課題。
文/胡偉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