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順差從哪來?

工商時報 于國欽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台灣1980~2000年最大的創匯產業是紡織業,這個行業最高一年創造130億美元的貿易順差,因此被稱為最大的創匯產業,主計處還曾以國情統計通報記載。

紡織業曾為台灣驕傲

平日我們提及的貿易順差,是各業別順差的加總,有些行業產值雖高,由於原料進口也多,因此出進口相抵後是逆差,但紡織業由於國內的供應鏈完備,1990年代幾乎年年創匯百億美元,那個年代若非紡織業,台灣早已和美國一樣,是貿易赤字國家了。

二十多年來的變化,如今台灣最大的創匯產業已轉為半導體業,去年台灣順差806億美元,其中729億美元是來自半導體所屬的電子零組件業,若加計資通業,那就更多了,電子資通已替代紡織業,成為今天台灣最大的創匯產業。

貿易順差雖是各國努力的所得,但是對於長年赤字的美國而言,總覺得不是滋味,總認為這是仿冒、傾銷、侵權、匯率不公造成的,由於對美順差經常逾百億美元,1990年代台灣是特別301名單的常客,年年被逼上談判桌,美方要台灣東設一個商標出口監視系統,西設一個出口軟體監視系統,我們還得常由政府官員組團赴美採購,以平衡雙方貿易。

台灣對美國的貿易順差在2000年以後逐漸降低,遠離了特別301,不料自2019年起三級跳,去年對美順差已升至647億美元,超越日本成為美國第六大赤字來源,這自然不是好事,今年以來台灣屢遭川普點名,對等關稅高達20%,比多數亞洲國家來得高,皆是順差太多所致。

我順差成美眼中釘

那麼,何以近年對美順差會屢創新高?原因是輸美半導體、伺服器成長太快,這兩個產品所屬的電子零組件、資通產品為台灣創造了可觀的順差,其中我們所生產的資通產品逾半銷往美國,去年我們對美出口1,113億美元,其中765億美元就是晶片、資通這兩類產品,占了七成之多,由此可知,半導體、資通正是讓我們順差扶搖直上的原因。

台灣是外貿導向國家,順差讓台灣取得資本,得以持續投資而帶動產業發展,半個世紀以來,台灣能創造經濟奇蹟,被譽為四小龍,靠得就是順差。然而,順差也為台灣召來麻煩,正因為順差也屢遭美國點名我們對美存在不公平貿易,使得301如影隨形。

今年以來美國違背最惠國待遇(MFN)調升關稅,除了一般產品被加稅,美國還以國安為由檢視半導體、資通產品現行零關稅協議(ITA),這兩項正是台灣最大宗的出口項目,以今年而言占出口已逾七成,一旦稅加得比其他國家還高,對台灣的傷害,可想而知。

2000年以來,台灣的貿易順差多來自中國大陸,大陸當局雖偶爾唸叨幾句,倒也平安無事,自從對美順差三級跳,台灣已陷入空前困境,我代表團披星戴月赴美談判已不知幾回合,但美方看來仍不甚滿意。對美國順差太多會出事,原在意料之中,只是川普會小題大作到這個地步,恐怕是多數人連做夢都想不到的事。

小檔案■在世界貿易組織促成下,1997年上路的資訊科技協定(ITA)讓電腦、半導體、半導體製程設備、軟體及資訊科技產品的儀器等六大類近300項分階段降至零關稅,2016年生效的ITA 2再讓偏光板、積體電路、家用娛樂及醫療設備等200項降至零關稅。

小檔案■1995年台灣貿易順差81億美元,其中紡織業貢獻121億美元居冠,電子產品、化學品呈現逆差,隨著產業結構變化,2022年台灣貿易順差513億美元,來自紡織品的貢獻降至49億美元,電子零組件1,017億美元,資通366億美元,2024年最大的創匯產業依舊是電子資通這兩個產業。

貿易順差從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