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人權+碳排躍ESG主要議題

工商時報 傅沁怡

KPMG安侯永續發展顧問公司合夥人、國立台灣大學管理學院兼任教授林泉興表示,企業先前談論ESG往往聚焦淨零排放,但「勞動人權」已成為全球供應鏈最新的核心議題,甚至成為新的貿易障礙。

「五年內這個趨勢會很明顯」,他分析,例如很多企業第二、三代接班時,先前的自動化與數位化是他們第一波表現舞台,第二波是淨零排放,接下來勞動人權將會是新生代企業家第三波舞台。

 

林泉興表示,目前台灣移工總數已突破85萬人,相較2021年增加近3成,其中製造業與營造業為僱用移工最主要的產業,這反映相關產業在全球貿易與地緣政治變局下,面臨更高的勞動人權監管壓力。

林泉興提醒,面對全球市場與貿易制裁風險,企業如果沒有完善的勞動人權盡職調查機制,將難以承受來自品牌、客戶與法規制度三方的審視。他表示,依過去安侯永續輔導的經驗,企業常收到國際品牌的人權問卷、稽核需求,以及為因應上路的國際法規要求,稽核供應鏈的人權政策、人權風險鑑別與盡職調查、現場稽核…等。這種情況下,企業必須將管理流程制度化、持續化,避免因單一事件而陷入被動處境,例如需要資料透明可被追蹤與採取第三方稽核,確保供應商符合國際標準並要求在合約期間中落實。

對於高風險產業,林泉興指出,企業更須定期進行人權風險評估,將改善計畫納入企業治理架構中,橫向整合資源讓公司經管階層對此議題有所共識,較能向前推進。

他表示,在永續成為競爭優勢的風潮下,台灣企業應思考四階段風險管理機制:PDCA(Plan-Do-Check-Act),提前布局、落實人權盡職管理,以利在地緣政治與經濟衝突不斷的環境下,建立長期競爭優勢。

在規劃階段,林泉興指出,企業應制定清楚的政策與風險辨識流程;第二是執行階段,要將原則落實於管理;三是稽核階段,透過數據追蹤與第三方審查檢視執行成效;最後是改善階段,針對缺失進行調整,透明揭露。許多國際客戶或投資人會以此來做下單,或是在永續評比上加重勞動人權相關指標的權重,這些都是企業未來在推動上最大外部壓力與關鍵。

他強調,隨著永續成為全球價值鏈的共同語言,企業競爭力已不再只來自製造效率或成本優勢,而是取決於企業能否建立一套值得信任、具備韌性的經營模式。特別是在CSDDD、TISFD和「勞動人權關稅戰」等新趨勢興起,林泉興表示,企業的相關因應之道,將直接影響供應鏈韌性與國際競爭力。

勞動人權+碳排躍ESG主要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