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SR 廖嘉瑜
全球永續議題日益受關注,投資不僅僅追求財務回報,更應承擔改善社會與環境的責任。企業與投資者需以SDGs與全人類福祉為視角,透過影響力投資(Impact Investing)主動投入資本,推動社會、環境正向影響。
台灣影響力投資協會10月23日主辦第五屆「台灣影響力投資國際論壇」(TIIF 2025),將以「投資未來:氣候解決方案、永續供應鏈與影響力資本」為題,強調跨國合作與在地落實,邀請來自日本、新加坡、香港的七位亮點國際講者、國內金融監理機構與產業領袖,推動台灣正式邁入影響力投資的行動新時代。
ESG觀念需邁向SDGs,配合影響力投資成為資本市場的共同語言
面對日益嚴峻的社會與環境挑戰,單靠傳統財政資源與慈善基金已不足以應對。影響力投資提供兼顧財務回報與社會、環境正向影響的方式,透過企業資金、慈善資金與公共資金的協作(混合金融),將資金導向具社會價值的專案,如永續能源、氣候韌性、長照或生物多樣性保護。核心在於可衡量的影響力,使投資不僅追求利潤,也改善社會與環境福祉,並對SDGs目標做出實質貢獻。
為讓影響力投資在台灣真正落地,台灣影響力投資協會理事長陳富煒指出,該協會致力推廣「影響力投資」理念,希望讓資金供應端、資金需求端、政府政策、仲介單位與專業服務團隊五大支柱對這個概念有完整認識,並建立可持續的生態體系。
陳富煒強調,現在只談ESG已不夠,企業與投資者必須放眼SDGs與全人類福祉,主動投入社會與環境改善,這正是影響力投資的精神。然而,台灣近年仍因 ESG法規壓力,企業普遍聚焦在績效揭露,相較之下對「影響力投資」的重視仍然不足。
陳富煒指出,ESG與SDGs雖有交集,但本質不同。SDGs對正向影響力衡量得更細緻、更能全面回應全球永續挑戰,也因此逐漸成為國際。他表示,若企業改以SDGs作為長期策略,不僅更能應對國際供應鏈壓力,也能同步提升ESG表現。
為協助台灣金融市場制度轉型,今年論壇強調,影響力投資不只是金融商品,更致力建立透明的衡量框架,並與國際規範接軌。此外,TIIA 今年正式獲「全球影響力投資執委會(GSG Impact)」董事會核准為台灣總會,未來台灣將能與超過 40 個國家展開緊密合作。因此論壇也廣邀國內外學者討論,期望吸引更多國內外資金投入SDGs解方,推動台灣朝向監理與創新並行的生態,讓影響力投資從倡議轉化為投資決策的核心基準。
「影響力投資的核心在於建立一個完整閉環,當監理政策、專業機構、民間資本能彼此呼應,台灣就能更快承接跨境資金,推動在地減碳、照護與產業轉型。」陳富煒說。
日本頒布亞洲首部影響力投資指引,降低風險助市場規模化
若要發展影響力投資,混合金融(Blended Finance)的相互驅動不可或缺。混合金融是一種強調公私合作(PPP)的金融模式,透過公共資金(如政府預算)、慈善資金(如基金會)與私人資金(如商業投資)的協作,不僅是單純整合資金,而是強調制度與資源的連結,形成可持續運作的生態系。它能讓公共與慈善資金承擔部分風險或提供誘因,吸引更多資本投入原本高風險、低誘因,但對社會或環境具有高度價值的專案,實現影響力投資關注的well-being與財務回報。
文化大學永續創新學院院長兼法律系教授方元沂表示,日本在驅動混合金融與影響力投資就是很好的亞洲典範。早在2024年3月,日本金融廳(FSA)發布亞洲首個《影響力金融基本指引》,清楚區分「影響力投資」、「ESG」及「責任投資」,以監理語言規範「意圖—衡量—管理」流程,並將治理、揭露要點與ISSB S1/S2、SDGs及GX綠色轉型法制接軌,提供金融機構與募資方共同準則。方元沂指出,指引最大優勢在於降低創新風險與法遵疑慮,提升主流金融機構加入意願,使日本影響力投資市場從零散專案走向規模化。
此外,日本的成功關鍵還在於建立公私協作的生態系與平台化。指引不僅將市場各方利害關係人及學者聚集研議,更整合金融機構、地方政府、非營利組織與專業顧問,形成實質支持的協作生態系。地方政府亦扮演制度催化者,東京都以「國際金融城市」策略推出Tokyo ESG Fund及綠色金融登陸補助,以公共資本牽引民間投資,聚焦再生能源與永續專案,形成中央政策、地方工具與金融機構三方合力的「三腳架」,在短短幾年間建立完整「政策—機構—資本—專案」閉環。
方元沂指出,新加坡也透過創新模式結合混合金融,香港則正在研擬相關指引;台灣則缺乏對標國際的制度,市場仍停留於單一專案而非平台化運作。此外,金管會常將影響力投資與ESG混為一談,以責任投資及綠色金融商品為主,缺少獨立指引與衡量機制。再加上台灣金融市場仍偏重短期財務回報,跨域協作不足,導致在國際趨勢上略為落後。
方元沂建議,台灣應儘速制定與SDGs等國際標準接軌的國家級指引,並以PPP協作模式建立完整生態系與實踐手冊。若台灣希望爭取「亞洲資產管理中心」地位,需明確定位,如新加坡以家族辦公室連結混合金融,吸引相關產業進駐;或效法日本及早布局影響力投資,搶下話語權。台灣也可藉影響力投資先行布局,掌握標準制定權。
從四大主軸到五大面向:共振出台灣行動
為了汲取日本經驗,本次論壇主題也以日本專題作為最大亮點。日本近年來從倡議走向制度化,逐步建立「有規則的影響力金融市場」,成為全球生態系的標竿。
但除了日本,亞太其他國家也有派出嘉賓參與。「亞洲社會投資人網絡(AVPN)影響力投資總監 Vikas Arora 分享亞洲影響力資本的新趨勢,強調亞太市場需求正快速增長;「大自然保護協會」香港總監高㦤行則提醒,自然資本市場的價值不僅止於碳,更涵蓋生態系統服務,台灣必須及早建立機制,才能與國際市場對接。
本屆論壇設計四大核心主題:自然解方、永續供應鏈、混合金融與家族辦公室,回應全球趨勢並對應台灣落地需求。自然解方將生物多樣性、碳與再生等自然風險與機會內嵌於金融與企業決策,促使資金精準流向具在地環境效益專案。
永續供應鏈則引導企業由ESG合規走向SDGs影響力,聚焦融資工具、採購策略及驗證標準協同,提升全球供應鏈韌性與社會包容性。混合金融則以催化資本、成果付費及風險分攤矯正市場失靈,推動試點規模化;家族辦公室則在使命、績效與傳承間取得平衡,將長期資本轉化為可衡量、可複製的影響力投資組合。
論壇更期望透過五大面向的跨域對話建構完整影響力投資生態系:資金供給端、資金需求端、資金中介端、政策法規端及專業服務端。每場座談不僅邀請國際專家分享最新趨勢,也提供台灣企業與金融機構第一手行動案例,實現跨國、跨部門及跨領域的知識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