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週報-時事求是〉對等關稅,半年之後

■自由財經 魏錫賓

美國課徵對等關稅已超過半年,除了關稅收入急速增加,其國內通膨即使略有蠢動,相對於前幾年仍然和緩,而全球貿易、經濟受到的衝擊也暫時都被下修。然而,關稅的影響尚未塵埃落定,近日的美中談判,以及美國最高法院違憲審查與裁決結果,甚至是美國總統川普本人,都在為各國政府與廠商的因應方案增添變數。

川普在4月初提出對等關稅後,對各國10%的新增關稅於4月5日就生效,而對特定國家的更高關稅雖然二度延後,也已開始實施。除了半導體、藥品、鋼鐵等或被調查中或已被加徵國安關稅的商品外,台灣出口到美國的商品從8月7日起就被加課20%的對等關稅。

美國2024年的商品貿易赤字超過1.2兆美元,2025年前3個月就超過4200億美元,4月實施對等關稅後,貿易赤字確有減少,亦曾連續3個月均低於1000億美元,7月雖再度上升,仍低於前一年同期;不過,2025年前7個月的赤字仍比2024年同期高出約21%。

在當前環境下,常以關稅為談判工具的川普,自不會輕易放手。只是川普引用「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IEEPA)課徵對等關稅,美國最高法院將分別就IEEPA是否授權總統課徵對等關稅,以及該法是否違憲地將立法權力委託給總統等進行審理,其結果將直接影響關稅的發展。另外,10月30日美國總統川普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會面,如果改變兩國的貿易緊張關係,也會連動到台灣的產業表現。

各國逐漸適應川普的改變節奏,包括台灣在內的主要國家股市也頻創新高,可是產業間的發展差異卻擴大,使得政府因應更為困難。主計總處上修今年的經濟成長率,而出口也處在歷史高點,前9個月的電子零組件及資通視聽產品出口持續高成長;然而,塑橡膠、基本金屬等部分傳產低迷不振,勞動部統計的減班休息人數也從3月底的不到2000人,10月中已上升至8500餘人。

為了因應對等關稅的衝擊,中央政府各部會已都提出因應及協助方案,但產業兩極化的發展,使得政府無法推動普遍性的救援措施。要避免錦上添花,且將追加的預算用在刀口上,必須採取精準的補貼與融資工具,除對真正受衝擊最大的中小外銷業者提供出口保險等補助加碼與週轉金低利貸款等措施外,還要考慮「日落條款」與成效評估,避免使原在競爭下已走下坡的業者過度依賴。另外,在外在環境持續變化中,滾動式的檢討,尤不能淪為口號,切實將資源用在需要的地方。

在對等關稅之亂半年後可以發現,協助企業提升競爭力雖是老生常談,但還是應付挑戰最有效的方法;政府對受困的企業可以救急,卻難救窮。因為一則反關稅的廣告惹惱川普,美國又要對加拿大加徵10%的關稅;在川普總統任內,關稅戰顯然不會這麼快結束。

〈財經週報-時事求是〉對等關稅,半年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