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價真相】越打越高?揭開房市高漲背後的關鍵問題:不是炒房,而是供給!

每次房市價格上漲,總能聽到「政府打房!」的口號響徹媒體與民眾間。限貸、限購、囤房稅、重罰炒房客,各式政策層出不窮。可是,為什麼房價不跌反漲?問題,可能不在「買的人太多」,而是「可買的房太少」。

這篇文章,將帶你從供需結構、政策失衡、老屋新屋比對出發,解讀房價真正問題與破解之道。

📑 目錄

  • 📌 引言:房價真的打得下來嗎?
  • 📉 房價居高不下的結構性真相
  • 🏚️ 老屋多、新屋少:市場失衡的根源
  • 📊 表格分析:供給現況與市場需求
  • 🛑 為何打房無效?政策錯誤引發的副作用
  • 💡 解法是什麼?從「增供給」與「降成本」切入
  • 🧭 我們的觀點與建議
  • 🔚 結語:真正能改變房價的不是「打房」

📌 引言:房價真的打得下來嗎?

每次房市價格上漲,總能聽到「政府打房!」的口號響徹媒體與民眾間。限貸、限購、囤房稅、重罰炒房客,各式政策層出不窮。可是,為什麼房價不跌反漲?問題,可能不在「買的人太多」,而是「可買的房太少」。

這篇文章,將帶你從供需結構、政策失衡、老屋新屋比對出發,解讀房價真正問題與破解之道。


📉 房價居高不下的結構性真相

📌 房價不是問題,是結果。

當今台灣房價高漲,許多政策試圖壓抑價格,但忽略了最根本的經濟邏輯——價格是供需失衡的反映。民眾買不起房,並非因為房價「被炒高」,而是因為市場的供給長期嚴重不足


🏚老屋多、新屋少:市場失衡的根源

根據統計資料,雙北地區超過70%的住宅屋齡超過30年,全台平均屋齡超過33年。這些老舊房屋普遍存在:

  • 耐震不良
  • 漏水、管線老化
  • 格局落後、不符現代生活

而另一方面,新屋供給受到以下因素壓抑:

  • 都更整合難、期程冗長
  • 土地取得困難
  • 建照、使照審查時間過久
  • 建商資金調度受限

📊 表格分析:供給現況與市場需求

🔍 指標項目

📌 現況說明

全台住宅平均屋齡

33年以上,顯示大量房屋結構老舊,亟需更新重建

雙北屋齡30年以上比率

超過70%,核心城市住宅老化情況更為嚴重

年新屋交屋量

約10萬戶,但主要集中在蛋白區與重劃區,核心區供給仍稀缺

雙北可替代老宅新屋供給

嚴重不足,真正進入市場的替代性住宅量體遠遠落後於需求

新建案推案意願

受限貸、土地成本高漲與政策不確定性影響,建商推案態度轉趨保守

📌 **結論:台灣住宅市場已呈現「供給結構老化+新供應無法對應主戰場」**的雙重困境。特別是在雙北等都會核心區,供應端的失衡加劇了購屋者的競逐與價格剛性,導致房價下不來、供需更緊張的惡性循環。


🛑 為何打房無效?政策錯誤引發的副作用

🔍 過去幾年來,政府為抑制房價,頻繁祭出多項抑制性措施,從打擊炒房、限制投資、強化稅制到管制建商資金,導致市場運作出現異常:

限貸政策:提高首購自備款比例,原意是遏止投機,但實際卻讓真正需要買房的年輕人更難入場,反而讓資本雄厚的投資者有更多機會承接市場資源。

限購政策:禁止非自住者購買特定區域產品,但在供給未補足前,只會讓市場交易更僵化,買賣雙方陷入觀望,整體供需僵局未破。

限售+囤房稅:導致屋主惜售,流通量減少,使得每一戶在市場上的價值更被放大,間接撐高價格。

建商融資限制:尤其是對中小建商衝擊最大,部分開發案資金鏈斷裂、延遲動工,造成大量更新案、都更案無法如期啟動,影響深遠。

🔁 惡性循環公式:

打房 → 建商退場/推案減少 → 市場供給減少 → 房價撐高不跌 → 民怨升高 → 政策加碼 → 再次壓抑供給

這樣的循環一再發生,最後受害的仍是首購族與自住型買方,他們被政策誤傷,卻沒有真正受惠。


💡 解法是什麼?從「增供給」與「降成本」切入

要破解房價問題,不能再繼續頭痛醫頭,而應全面翻轉「供給思維」,從根本處建立一個更健康、永續的住宅市場機制。

🏗️ 六大關鍵解方建議解析如下:

解方項目

📘 實務說明與推動方向

簡化都更、危老流程

簡政便民,加快審查與程序,減少整合期與行政瓶頸

放寬建商融資條件

讓資金回到市場,特別是支持中小型開發商的融資空間

設立都更專案金融貸款

引導政策性資金進入更新案,降低融資利率與門檻

公有地活化與整合開發

公地釋出不應只靠標售,而應結合租賃與合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檢討高額稅制與交易壁壘

減少持有稅與移轉成本的懲罰性設計,提升市場流通率

都市核心區加速更新

制定特別條例或簡化分區限制,讓蛋黃區也能有實質供應,而不只是空談理想居住環境

📌 政策角色不該只是「限縮者」而應成為「建設者」,透過制度與金融雙軌推進,讓市場恢復自主調節的能量。


🧭 我們的觀點與建議

💡 市場失靈,不是出在價格,而是出在政策方向與供給瓶頸。

若你正面臨購屋或投資選擇,我們提出以下三項建議:

🔹 對民眾購屋族群來說:應跳脫過去「非蛋黃不買」的迷思,觀察都市邊緣的重劃區、公辦都更區,這些區域可能具備更佳CP值與未來發展潛力。

🔹 對政策制定者而言:應思考如何讓「供給創新」成為政策主軸,例如導入模組化建築、政策性租賃住宅、減少不必要的法規重複。

🔹 對產業投資者而言:可布局政策先行區或與政府合作推動更新案,掌握「政策導向地區」的土地資源與價值重估空間。


🔚 結語:真正能改變房價的不是「打房」

台灣房價問題的本質,是結構性供需失衡所致。透過行政打房無法解決民眾「買不起」的核心問題,反而會壓縮供給、提高風險。

真正的解法是:

  • 擴大住宅供給
  • 降低興建與融資成本
  • 創造一個能流通、能開發的健康市場

唯有如此,才能打造一個讓民眾買得起、住得好的住宅環境。

 

🏘️【房價真相】越打越高?揭開房市高漲背後的關鍵問題:不是炒房,而是供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