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一條虧一條?地方拚捷運恐成財政黑洞,專家打破迷思:真正該看的是這件事

遠見雜誌  劉芮菁

近年台灣各地方政府積極大興土木興建捷運或輕軌。軌道運輸看似方便,但有些專家學者擔心,若大量不當興建恐形成財務黑洞。對此專家認為,大眾運輸作為公共服務,具有照顧弱勢、減少碳排放等社會功能。該不該蓋捷運或輕軌,不只單純以虧損與否判斷,重點應是從需求導向出發,根據真實的交通壅塞與公共運輸服務不足等問題,量力選擇最適當的運具與投資規模。才有助於一座城市長期穩健發展。

近年地方政府積極推出捷運或輕軌的興建計畫。根據Youtuber《志祺七七》的整理,雙北地區有萬大線、環狀線正在興建,民生汐止線、社子線正在規劃;桃園捷運目前只有機場線,但未來將新增中壢延伸線、綠線;台中雖然目前只有一條綠線,但正在評估加入「藍線」、「機場線」;高雄地區則推進環狀輕軌、捷運黃線與小港林園的興建工程。

除此之外,新竹、彰化、嘉義、南投、台南等地區也都陸續提出軌道運輸的興建計畫,《志祺七七》預估,未來十年台灣各大城市將陸續有捷運或輕軌,形成百花齊放的局面。


興建捷運或輕軌看似能改善民眾生活,但背後的代價卻非常昂貴。根據交通部運輸研究所在2022年發布的報告,高運量捷運若以地下化興建,每公里高達50億元,中運量的高架捷運每公里約30億元,而輕軌每公里也要約9至13億元;而實際通車後,大部分的捷運都呈現虧損狀態,就連載客量最高的台北捷運也要靠廣告、商場等業外收入才能勉強打平,更遑論要回收龐大的建設成本。

蓋一條虧一條?地方拚捷運恐成財政黑洞,專家打破迷思:真正該看的是這件事